古时罪犯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斩首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以及和他被处死有关联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古人习惯在“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时三刻(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此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也就是古代阴阳家说的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杀人阴气能够即时消散,不能变鬼。

所以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此刻问斩后,被斩人阴气即时消散,不让其做鬼。

另外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也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在“午时三刻”,人的精力最为萧索,处于“伏枕”的边缘,所以此刻处决犯人,犯人也是懵懂欲睡的,脑袋落地的瞬间,也许痛苦会减少很多。这样看来,选择这样的时间来处决犯人,有体谅犯人的考虑。

再然后,也有”秋后斩首“一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22

我们看古装剧就会知道,古代斩首,都是安排在午时三刻。那么问题就来了,你们知道为什么一定在这时候斩首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1
简单来讲就是辟邪
因为午时三刻阳气最盛 古代人认为这样被斩首的犯人就不会冤魂不散的缠着刽子手和监斩官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