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划粥断齑”有什么历史典故?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成语“划粥断齑”出自于宋朝魏泰的《东轩笔录》,讲述了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在醴泉寺刻苦读书的清贫日子。为了帮并不富裕的父母亲节省开支,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小米粥,等米粥凝固之后用刀化开4份,每天早上吃两份、傍晚吃两份,送饭用的菜则是腌咸菜和自己在山里找的野菜

家境贫寒

古代人读书的时候,为了能够集中精神减少干扰,经常要找一个幽静没人打搅的地方静心读书,但是远离喧嚣的地方很有限,这时候很多清静的佛门寺院就成了书生们的最佳选择。宋代名臣范仲淹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父亲早亡,他就随着母亲谢氏改嫁到山东邹平,并在那里的醴泉寺发奋读书。由于继父家也不富裕,所以给他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范仲淹也知道家境贫寒,所以他在去寺庙读书的时候非常懂事,经常只带很少的米就够了,不够吃的话他决定自己想办法填饱肚子。

划粥

范仲淹开始是跟着寺庙里的和尚一起吃饭,后来为了方便也为了不麻烦寺庙里的师傅们,就决定自己做饭。但是粮食非常有限,又没有多余的钱财,于是他给自己制定了清贫的饮食计划。每天晚上他只用二升粟米,淘洗干净后一边看书,一边用捡来的柴火熬粥,粥熬好之后第2天早上就冷冻凝固了。范仲淹就拿来刀把这锅粥从中间切开一个十字,这锅粥就被分成了4份,他早上的时候吃两份,中午不吃,到了傍晚时肚子饿了又吃两份,一天的伙食就这样解决了。

断齑

齑在古代指的是咸腌菜、酸菜等,形容生活清苦,吃的是最普通省钱的菜,断齑就是把腌咸菜切断。范仲淹那个时候下饭的菜就是这种东西,他当时吃冷稀饭的情况,跟我们现在喝白粥吃着酸菜叶子是差不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4
这个成语出自宋朝魏泰的《东轩笔录》,讲范仲淹年轻读书的事情,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他每天煮一锅粥,等冷却以后用刀子划分成四份,变成了他的早饭和晚饭,就的咸菜也是山上挖来的野菜。
第2个回答  2020-08-21
划粥断齑出自宋·魏泰《东轩笔录》,历史典故是来自范仲淹年少时日子清苦,所以自己煮粥等凉了用刀划一个十字分成四块,分早晚吃完,然后配上野韭菜、葱蒜等,加盐搅拌吃完。
第3个回答  2020-08-21
划粥断齑说的是范仲淹小时候刻苦读书的故事,相传范仲淹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填饱肚子,他把一锅稠粥晾凉凝固后划成四块上午、下午各取二块蘸着咸菜末充饥后继续刻苦读书凭借他非凡的才华和毅力当上了宋朝的宰相保卫国家 。成语出自宋·释文莹《湘山野录》。
第4个回答  2020-08-28
划粥割齑这个成语是来自于范仲淹少年读书的故事。范仲淹读书的时候十分刻苦,他也很节约,为了不浪费,还有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他就把凉了的粥块切成几块,还把咸菜切成了碎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