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划粥断齑”有哪一些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划粥断齑,又作:断齑画粥 ,出自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又有《故事成语考.饮食》:“苦学仲淹,惟有断齑画粥。”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生活清苦,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成语。 

范仲的父亲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长大成人后,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开始读诵。每次离家去寺院,母亲总劝他多带些粮米,一来担心儿子吃不饱累坏身体,二来怕给寺院的师父增加负担。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带,而且带的数量,出人意料的少。母亲絮叨规劝,仲淹总是胸有成竹地说:“我有数,不少。”

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 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因为范仲淹一门心思读书经常忘记吃饭,所以好心的僧人就主动把饭给他送来。为了不麻烦他人,他便自己备了小锅小灶,自炊。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断虀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