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体式教散文

如题所述

依据体式教散文

——读王漫《重构散文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顾志文

近来阅读王漫教授发表在2010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上的文章《重构散文本体知识和教学知识》一文,深感孙绍振先生批评的“中学语文知识落后于学术界‘20年到50年’,而散文教学尤其触目惊心”的论断的正确。的确,我们应该对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散文阅读和教学的原则厘清,尽量去除散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使这一中学选文中数量最多的文体的教学能够进一步科学与深化。

一、重新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我们已经不能够再用“形散而神不散”来界定它的文体特征,这仅仅是部分杨朔式散文的特征。而现代散文的主题具有多元性,以《散步》为例,中心就有亲情,和谐,孝道,责任,生命等多种理解。读了王漫的文章后,我理解的散文的文体特征应该是:

1.必须有“我”。

品读散文的关键是要体会作者的个人性情、微妙情绪和独特感悟。郁达夫说过: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学者刘锡庆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概括: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散文必须有“我”,即使写的是其他的事情也要“着我之色”。

散文,写的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事物产生的特定情感,一切是围绕“自我”展开。散文的关键点不在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关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即“自我”。

2.高度个性化的言说。

散文的语言表达极具个性化。“对于散文来说,文类尺度的撤离几乎使个体特征成为唯一的依据。”谈论散文时,我们更多的是说某某人的散文:鲁迅的散文,周作人的散文,郁达夫的散文。不同时期的散文有不同的样式,不同作者的散文有不同的样式,就是因为散文是极具个性化的一种表达。就他们个人的特征而言,每个人的言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现代散文更讲究“”率性而为”。

二、按散文体式教学的原则

(一)散文的阅读

要想真正的教好散文,我们除了对散文的文体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要学会阅读散文。按照散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散文,才可能为用散文的方法去教散文做很好的准备。

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散文重要的是自由精神,散文的内部生命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位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散文抒写性灵,是个性情怀的见证,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梁实秋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遮掩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

其他文学作品有虚构性,而散文却具有写实性,它不尚虚构。散文的言说对象是个性化的,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性特色的感官过滤过的人、事、景、物。高度个性化的言说和对事物独特的情感认知,是文学性散文的重要特征。散文不企求成为公认,而只求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要体认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外在于散文的客观的言说对象与阅读“这一篇”散文无关。

2.体察认识理解的分享。

阅读散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体察、认识和理解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言说方式的过程。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替代作者在文本中的言说,我们也不能用我们所理解后的片面结论去占有作者的经验。对散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只能在体察认识理解基础上去分享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阅读去扩展丰富对世界和他人的认识理解,通过认识和理解观照自我,触发对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3.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

散文作者的丰富细腻的人生经验是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出来的,是存活于言语中的。唯有通过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的人生经验。体味散文的语言必须细读,不可以用我们自己的语文经验去篡改作者的言语,把自己的经验幻想成作者的经验;体味散文的语言还需要仔细领会,体味作者能够用语言精准捕捉细微的感觉和知觉;体味语言也是体会和寻味语言、体会作者情调。这些体味语言的精准表达有时比散文内容更重要。作者的情调就是作者的胸襟、情怀、气度。可以说散文的语言是通向作家独特的个性和独特情感的重要通道。

(二)散文的教学

所有对散文文体特征的认识以及对阅读散文的一些基本策略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散文,指导学生按照散文的方法去读散文、学散文、写散文。

1.找准“这一篇”散文的特质。

教学散文我们很难找到共性的特征,因为散文是作家个性化的言说和“必须有我”的一种情感抒发。散文中的客体(所描写的人、事、景、物)都是为它的主体(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我们需通过这篇文章所写的人、事、景、物,触摸到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到作者的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诗,体验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所以“这一篇”定是独特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找到“这一篇”的独特性,我们就没有真正的读懂这篇散文,就没有找到教学这篇散文的切入点。

2.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

散文是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作者以其独特的情感认知来叙写在日常生活中独特的发现和感悟。正因为经验之独特,正因为作者经验与我们不同,我们才能够通过其散文感受体验分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才能通过阅读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我们只有理解把握散文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方式,以作者之眼来观察,以作者之心感受作者眼中的主观的人事景物,在散文的记叙描述中关注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量和感悟,才能真正读懂散文,教好散文。

3.要学会细读:体味语言的功力、意味和情调。

散文的语言是精准的个性化的语言,是作者丰富而复杂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文字里的思想是文学的实质。”阅读散文不顾作者的言语表达,不能见识作者言语表达的功力,这无异于买椟还珠。精准的言语表达体现在作者对细微的人生经验的细腻表达中。读者体会优秀散文的精准言语,就该落实在对作者感悟到的人生经验的领会中。品味语言实质是挖掘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思、意味,体会语言的滋味,寻味作者的情调。

(三)教学散文的误区。

在我们的现实散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对散文文体特质把握不准、理解不深的现象,以至于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偏离和浮化的情况。

1.散文情感的“贴标签”现象。

散文的语言是个性化的语言,散文的情感是抒发作者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对特定的人事景物的独特情感。对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我们易犯的错误是“贴标签”式概括,使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没有了独特性。比如,把《背影》解读为父子情深,把《济南的冬天》解读为表达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忽略了散文所表达作者情感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2.散文教学混同于其他文体教学。

散文教学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是把它混同于其他的文体教学,特别是小说;用教小说的方法去教散文,去分析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即使是叙事类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一定要有别于小说的人物分析的。比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把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所发生的感情变化,甚至要把握人物感情变化的强度和情感变化的品质。

3.文本解读的肤浅化。

散文教学不够深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本解读的肤浅。教学只停留在对散文中人事景物的分析上,而忽略了散文的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和思索。散文中情感体验的独特性和思想认识的深刻性是结缘而行的。如果只对散文中人事景物进行通俗的分析,就失去了对散文阅读的价值,没有真正读懂散文,更不可能真正走进作者内心。

4.散文教学太过于注重抒情。

散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倾向,就是过分强调感动和煽情。实际上好的散文是“情思一体”的,它们是作者在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的体现。所有的散文都是有抒情的,不过这种抒情是在叙述、议论、描写的基础上,更多的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容易出现抒情而淡化了思想。所以在散文教学中,不可以简单的只注重抒情,而把散文本来所应该具有的“思想”和“理趣”置之一边。

5.散文教学“以言逮意”的追求不够。

散文是作家个性化的言说,散文的语言是走近作者理解其感情,把握其思想的通道。在阅读和教学散文时,对语言“以言逮意”的追求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追求,也是散文阅读的追求。我们应该对作家“以言逮意”的功力予以敬重。如果看不到作家言语表达的功力,不能从他的言语中体会到他的细腻的人生经验,感悟到它独特的气质的人生感悟,我们就没有抓住散文的根本。所以散文语言的品味体味不仅要细读领会,更要体会寻味它的意味甚至情调。

总之,对散文文体特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很好的读懂散文,更深刻的理解作者。透过它独特的言说方式和独特的情感认知以及它精准的语言表达,来找到“这一篇”散文的特质,以体味语言为管道来真正的读透散文,教好散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