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王阳明都是追求物质的,那他们俩的格物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按朱熹的观点,这个物就是事物,宇宙间万事万物,所有的一切都涵盖其中。但王阳明认为,“意之所着为物”。什么意思呢?《传习录》记载,王阳明曾说: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王阳明的一套概念体系,身、心、意、知、物。


按《传习录》记载的王阳明的表述,有形体的,就是“充塞处”,是“身”,主宰“身”的是“心”,从“心”发出来的是“意”,与“意”相关的事物才是“物”。也就是说,在王阳明看来,格物的“物”指的不是宇宙间的全部事物,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事物。哪一小部分事物呢?就是与我们的“心”与“意”相关的那部分事物。或者换一种不十分准确的说法,进入人的思维的事物才是格物的“物”。如此看来,王阳明格物的范围要比朱熹小得多。


有些人对王阳明有误解,说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没进入他的心的东西就不存在。这是错误的,是对王阳明的误解。王阳明也认为这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它不是你要格物的那个物而已。

朱熹的理解为“至”,就是穷尽。“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是穷得两三分,便未是格物,须是穷尽到得十分,方是格物。”因此,朱熹对格物的理解就是研究事物,就是一件一件去研究外在的事物,包括人生的事情,也包括具体的东西,都要一件一件去研究它,达到穷尽的状态。


这是朱熹对格物的理解。王阳明认为,格就是正,格物是正物,就是端正事物,把和你有关的事物都端正了,这叫格物。《大学》里的“格物”两字怎么理解?朱熹认为,就是研究宇宙间一切事物,这叫格物。王阳明认为,是研究那些和自己有关的事物,使之端正,让其步入正轨,这叫格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1
王阳明的心学具体还是要靠自己研究,我只能说我相当的佩服这个人,如果他能早点出现或许心学会传播更广,不过他当初也是从格物开始钻研的。
第2个回答  2019-09-11
两个人格局不一样看事物角度也不一样,王阳明更遵从本心,朱熹讲究克制压抑
第3个回答  2019-09-11
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也间接导致了妇女地位下降。
第4个回答  2019-09-11
人比较喜欢王阳明,朱熹固执于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但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要更为简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