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文学翻译中,仅仅把意思翻译出来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到语言美的传递,请从语言

如题所述

1、翻译原则中的“信”。

“信”是信实的意思。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必须做到忠于原文的思想和内涵。既要充分表达出原文的信息,又要能够准确无误地反映出作者的本意。在翻译时绝对不能单方面根据我们自己的好恶,而擅自更改文意或是曲解作者的本意。

实例:英文中的brother有个中文释义是(同父母的)兄,弟。到底应该翻译成兄长的兄,还是翻译成弟弟的弟,就需要我们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后自己推断出答案,并准确地翻译出来。

2、翻译原则的“达”。

“达”是在前面“信”的基础上,翻译出的文字和语言要通达顺畅。不要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做到翻译不机械呆板、令人费解。

实例:英文中How old are you?我们一般不会“翻译成多老了”,而而应该翻译成“你多大了”。

3、翻译原则中的“雅”。

“雅”是指译文和用词要得体和优雅,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者和译者的文学功底、文学修养。译文要有一定的文采和文学性,不要俗烂不堪。

翻译的注意事项:

1、按汉文语法,一个句子里容纳不下许多分句和词组。如果必定要按原著一句还它一句,就达不出原文的意义;所以断句是免不了的。可是如果断句不当,或断成的一句句排列次序不当,译文还是达不出原文的意义。

2、怎样断句,怎么组合(即排列)断成的一句句,没有一定的规律,不过还是有个方法,也有个原则。方法是分清这一句里的主句、分句、以及各种词组;并认明以上各部分的从属关系。

3、在这个基础上,把原句断成几句,重新组合。不论原句多么曲折繁复,读懂了,总分得清。好比九连环,一环扣一环,可是能套上就能解开。原则是突出主句,并衬托出各部分之间的从属关系。主句没有固定的位置,可在前,可在后,可在中间,甚至也可切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03
好的语言是能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未到此处确能将此处的景致领略一番的,而直译会将这种美感磨去,只剩下冷冰冰的句子。
第2个回答  2018-04-21
“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在诗词翻译中提出的“三美”原则。这也是传统翻译“信达雅”的体现。
译语的音美:
1.注重声调和谐,使母语产生美感
在汉语中,有平、仄两大声调。平声长而缓,仄声短而促。汉语的语句平仄相间,交替出现,抑扬顿挫,铿锵有致。翻译也应注意句子音调的和谐,一句话若全是仄声或平声。读来不上口,听来不悦耳。如:Somebooks are to be tased,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译文:书有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嚼消化(王佐良译)。这三句话里有平声字八个,仄声学十个,平仄交替,高低起伏,音调和美。
2.注重双声叠韵与叠音,使译语产生美感
双声,是指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连缀而成词;叠韵,是指韵母相同的两个音节连缀而成词。恰当地使用双声叠韵词语,不仅能够保证语言的音美,而且能够加强对语言的润饰。现代汉语中还出现了大量叠音词(一个字或单音词连用)。如:Men and women hurried by in long, shifting lines.译文:男男女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叠音词既能增添语言的音美与形美又能表达不同的语气工程度和感情色彩。
译语的形美:英语和汉语都追求式美,力求吸引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英译汉时,译者应认真思考原文形式,以便再现其形式美。如:Iam positive that I had already read my uncle's letter a hundred times,and I am certain thatI knew it by heart.译文:我肯定,我已经把舅舅的信读了上百遍,而且,我确信,我能够把它背下来。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都体现了句式的平衡美。另外,汉语经常使联对仗和排比,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形式美。所谓对仗和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和相似,意义相关的词组和句子排列在一起。如:Buthe knew life, its foulness as well as its fairness, its greatness inspite of the slime that infested it······译文:可是他懂得生活,懂得生活里的美,也懂得生活里的丑懂得生活是伟大的,尽管生活里多是泥沼。分析在译文里,译者运用了典型的对仗和排比句,显示了译语整齐匀称的形式美。
——————点个赞呗! (〃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