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秋瑾在日本留学时原本关系极好,为何秋瑾要对鲁迅拔刀?

如题所述

鲁迅和秋瑾在日本留学时关系很好,但秋瑾还是因为他的政治地位而对鲁迅动刀,这就是后来发生的事,毕业后,他们去了不同的地方。

鲁迅也出生在官僚主义家庭,但他年轻的时候,家庭发生了变化,甚至家庭垮台,父亲也在那时去世。虽然在绍兴,它可以被视为一个面对面的家庭,但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是徒劳,同时,年轻的鲁迅不能走官路参加科考,也不能进某个官僚的门当助手,于是他走了第三条路,那就是去“外国学校”学习。

这所新学校当时没有被中国人接受,很多人认为上这所学校的学生“把灵魂卖给了洋鬼子”,所以他们非常鄙视这类学生,鲁迅要上南京海军学校,学费是8元,在这一点上,鲁迅的母亲在聚在一起之前,不得不筹钱很久,鲁迅在南京读书时读了很多外国作品,打开视野的鲁迅,看到了这个腐朽破碎的国家,试图思考它的未来和出路,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鲁迅凭借其卓越的成就,获得了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秋瑾的性格在当时似乎是独一无二的,她写诗,写诗,喝酒,练武术,骑马和弓箭,他甚至出现在公共场合,并去剧院,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他们都是离经叛道的,被人嘲笑的,然而,她并没有认真对待,并给自己取了简虎女夏的名字。萧晓经常与城里的才华横溢的人聚在一起,喝酒、弹钢琴迎战月亮,它有一个名人的风格,不怕过路人的讥笑。然而,由于秋瑾的家世广为人知,向她求婚的富豪官员络绎不绝。最后,她父亲决定选湖南富家子弟王廷军。

鲁迅生前说过,他不会原谅他们中的任何一个,然而,鲁迅从未说过秋瑾的坏话。弃医后,鲁迅在几篇文章中赞扬了她的革命。由此可见,鲁迅虽然不同意秋瑾的主张,但他尊重革命家秋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6

“秋瑾刀斩鲁迅”的公案,从头到尾是“历史发明家”移花接木的结果,并非事实。但鲁迅与秋瑾在日本期间,的确曾有过一定程度的冲突,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后面“秋瑾刀砍鲁迅”谣言的盛行。

鲁迅去日本留学是官费生,而比鲁迅大了6岁的秋瑾则是自费去日本留学。1905年,面对日益蜂拥而至的中国自费留学生,日本很有些吃不消。

这一来是因为人数实在太过庞大,自日本允许清国留学生赴日后,日本的中国自费留学生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迅速增长了16倍,由最初的600人暴增到8000多人;二来是因为相比经过筛选的公费生,自费生的素质相对较低,这严重影响了日本的正常教学秩序。

于是,日本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迅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这就是1905年11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颁布的《关于准许清国学生入学只公私立学校之规程》。

这个规程是用日文发布的,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再次证明了日本发布这个规程是相当必要的。因为,大部分自费生日语并不过关,于是自费生将日语中管理、规范一词翻译或者理解成了“取缔”。

紧接着,以秋瑾为首的激进派开始认为这是日本与清政府勾结的结果。当时的国内,清政府与逐渐兴起的早期革命派已经开始出现对立。

不久后,坚决反对清政府的留学生陈天华,为反对规程而在东京大森海湾愤而蹈海自杀,时年30岁。

随后,秋瑾等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发起了为反对“取缔”集体回国的集会。而鲁迅等则认为,这个规程很有必要,它和清政府也完全无关,并不存在所谓日本与清政府勾结。因而,留学生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表现得情绪如此激动并嚷嚷着集体回国。

在追悼会上,作为召集人的秋瑾还在会上掏出日本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从此处看,秋瑾虽然与鲁迅确实存在观点不一的情况,但秋瑾的“一刀”却并非针对鲁迅或者具体的任何人。可“历史发明家”却掐头去尾地把“如有人回到祖国”这个前提去掉了,这样一来,这段话便可以直指鲁迅等不愿意回国的留学生了。


实际上,秋瑾虽然鼓励留学生回国,但并未强制要求所有留学生照做,自然也并不会觉得所有不回国者都是“投降满虏”必须“吃她一刀”的人了。

综上:鲁迅与秋瑾并无真正的直接冲突,“给鲁迅一刀”更是谣言一桩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6

主要也是因为两人的政治立场不同。


众所周知,鲁迅出生在官僚家庭里面,在幼年时期,因为家庭变故,所以他们家族势力早就不如从前那样兴旺了。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就参加了高考,想要做上一官半职,后来他又去了洋学堂念书。在一开始这样的洋学堂受到很多成见,为了救自己,为了救国家,他后来通过考试,远赴日本留学。


而秋瑾呢,站在古时女性的性格角度上来看,她无疑是最独特的那个,她喜欢诗词,更喜欢射箭。在古时候女性不能抛头露面的环境下,她总是外出看戏,在许多人的眼中,她的这些行为实属叛逆,而且更让人耻笑。她的家世显赫,最后其父母给她挑选了一个富豪,虽然对方也有着显赫的家世,但文采方面根本比不上秋瑾。秋瑾在嫁人了,因为有娘家撑腰,所以她的生活质量还是非常高的。

到后来她跟丈夫再也无法有共同语言,随后她就去了国外留学,一直到后来鲁迅参加了暗杀组织,再后来被分配了任务的时候,他又临时起了退意,因为他担心家中母亲无人照顾。在知道这件事情后,秋瑾便和鲁迅彻底断绝了关系,再加上后来出现的一些政治事件,他们俩人在意见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最终才拔刀相向。


但还有人说秋瑾的这一刀,并非指鲁迅或者具体某人,而是指的这些不愿归国的留学生。

第3个回答  2020-09-18

虽然鲁迅和秋瑾的关系一开始极好,两人是绍兴的老乡,但是鲁迅不是秋瑾心目中的那种爱国青年,甚至对鲁迅的一些做法都是嗤之以鼻的,最后更是起了矛盾,秋瑾直接对鲁迅拔刀相向。

当秋瑾来到日本之后,经过同乡会,成为了坚定的爱国主义分子。

而鲁迅等人也都是浙江学会的骨干分子,再加上鲁迅曾经多次的集会或者其他的地方发表了慷慨激扬的演讲,激发了很多人的爱国热情。这时的秋瑾对鲁迅的印象是极好的。

后来日俄战争即将打响,导致了国内的形势非常的严峻。鲁迅所在的学会认为不光是要宣传知识,还应该有武装起义,为此成立了暗杀组织。

而鲁迅后来加入了其中,并且被分配了任务,在任务行动前,鲁迅就说道:“暗杀任务是可以去做,但是假如自己没了,自己的母亲怎么办。”这话就让其他人认为鲁迅退缩了,而秋瑾也知道了这件事,就对他有一些看不起,交往从此也少了很多。


后来清政府为了打击这些留学生,就联合日本政府出台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并且引起了轩然大波。秋瑾这时就四处演讲,宣传让留学生回国。

而鲁迅却认为不能这样做,因为新规则还没有确认,同时认为自己的学业还没有完成,回去了也是一事无成,于是主张继续留在日本学习。

从此日本留学生就存在两个分歧,并且日本媒体乘机发表言论嘲笑留学生。陈天华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跳海自杀。在他的追悼会上,秋瑾为首的人就将鲁迅等不愿回国的人判处“死刑”。并且从靴子里面拿出刀,对准鲁迅。

第4个回答  2019-09-27
,自日本允许清国留学生赴日后,日本的中国自费留学生在短短三年时间里迅速增长了16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