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秋瑾本来是同一革命团体的人,为何后来产生了极大分歧?

如题所述

秋瑾和鲁迅,虽说都是绍兴老乡,都曾在日本留过学,甚至在日本时都参加过同样的反清爱国社团。但鲁迅并不是秋瑾欣赏的爱国青年,为什么这样说呢?


  秋瑾到了日本,通过同乡会很快接触到了民主革命,并且成为爱国社团中信念坚贞的一分子。

  鲁迅和许寿裳等人,都是浙江学会的革命骨干分子。由于鲁迅多次在集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激励更多的人反清爱国。他的表现,给秋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二人免不了有些革命往来。

  当时,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眼看就要打起来,国内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鲁迅所在的浙江学会骨干分子,认为不能光限于宣传革命,还应该回国组织武装起义,同时还成立了暗杀组织。

  鲁迅在许寿裳的介绍下,加入了暗杀组织。很快,他就被分配到了暗杀任务。

  然而,就在行动之前,鲁迅向组织提问,他去执行暗杀是可以立刻去的,只是万一他死了,他的母亲谁能替他照料?


  鲁迅的疑问,让革命者们认为他是临阵退缩,故意拿家中老母来做推托,因此众人对他白眼相看。秋瑾知道后,更是嗤之以鼻,从此与他淡了交往。

  1905年,为了打压清国留学生的革命热情,清廷通过公使,向日本政府请求,希望日本政府能对清国留学生多加约束。于是,日本政府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新规出台后,引得留学生哗然一片。大家一致认为此规则有侮辱之嫌,于是罢课集会抗议,愈演愈烈。但是随着事态发展,却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坚决主张罢课回国,继续革命兴办教育;另一派则认为,应该继续留在日本学习。

  秋瑾是第一派的骨干分子,她四处演讲,鼓吹革命,并一再劝说留学生归国。

  鲁迅则认为新规则并未核实,不能武断下结论。再说,他尚未完成学业,归国亦只能一事无成,所以他成了第二派的拥趸。

  日媒见清国留学生起了争端,于是纷纷在报端发表社论,嘲笑他们“出于清国人自有的放纵卑劣的意志,其团结也颇为薄弱”。

  忧于国难的革命者陈天华,难忍悲愤,为控诉日本政府而投海自尽。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秋瑾等激进革命党人,甚至还私设法庭,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秋瑾情绪激动,在会上把所有反对留学生归国的人,包括胡汉民、鲁迅等人都判处了“死刑”。并从靴子里拔出倭刀,大喝:“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鲁迅曾在临死前说,他一个都不原谅。不过,对于“拔刀相向”的秋瑾,鲁迅却从没有说过她一句不好。在弃医从文后,鲁迅还在好几篇文章中,盛赞她的革命大义。由此可见,鲁迅虽然不赞成秋瑾的主张,但他对革命者秋瑾,却是相当尊敬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5

秋瑾和鲁迅虽然都是绍兴村民,曾在日本学习过,甚至参加过日本的同一个反清爱国主义社团。但鲁迅不是秋瑾欣赏的爱国青年。为什么这么说?



鲁迅也出生在官僚主义家庭,但他年轻的时候,家庭发生了变化,甚至家庭垮台,父亲也在那时去世。虽然在绍兴,它可以被视为一个面对面的家庭,但生活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是徒劳。同时,年轻的鲁迅不能走官路参加科考,也不能进某个官僚的门当助手,于是他走了第三条路,那就是去“外国学校”学习。这所新学校当时没有被中国人接受。很多人认为上这所学校的学生“把灵魂卖给了洋鬼子”,所以他们非常鄙视这类学生。鲁迅要上南京海军学校。学费是8元。在这一点上,鲁迅的母亲在聚在一起之前,不得不筹钱很久。鲁迅在南京读书时读了很多外国作品。打开视野的鲁迅,看到了这个腐朽破碎的国家,试图思考它的未来和出路。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鲁迅凭借其卓越的成就,获得了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1902年,鲁迅出国到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



秋瑾的性格在当时似乎是独一无二的。她写诗,喝酒,练武术,骑马和弓箭,他甚至出现在公共场合,并去剧院。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他们都是离经叛道的,被人嘲笑的。然而,她并没有认真对待,并给自己取了简虎女夏的名字。萧晓经常与城里的才华横溢的人聚在一起,喝酒、写诗、下棋、聊天、弹钢琴迎战月亮,它有一个名人的风格,不怕过路人的讥笑。然而,由于秋瑾的家世广为人知,向她求婚的富豪官员络绎不绝。最后,她父亲决定选湖南富家子弟王廷军。总的来说,秋瑾是被这段婚姻冤枉的。毕竟,彼此也是富二代。她在哪里能配得上她的才华?王廷军的家人当然知道。所以秋瑾带着一大笔嫁妆嫁到他们家时,丈夫和公公婆婆对她非常亲密和友好。这是一个大家庭,有很多仆人。因此,秋瑾没有结婚,生活质量下降。事实上,只要她和王廷军夫人深情相爱,遵守生活的规矩,她老了一定会在皇室祠堂里有一席之地,从此继承皇室后人的崇拜。然而,在晚清动荡的时代,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的种种腐败不堪,让秋瑾无法袖手旁观。1904年,她不顾王廷俊的阻挠,自费赴日留学,以寻求救国真理。



秋瑾到日本后,很快通过同乡会与民主革命联系起来,成为爱国团体的忠实成员。鲁迅、徐守昌是浙江社会的革命骨干。因为鲁迅在大会上发表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讲话,鼓励了更多的人去反对清朝和爱国主义。他的表演给秋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他们进行了一些革命交流。当时,日俄战争即将在中国东北打响,国内形势越来越严峻。鲁迅浙江社的骨干认为,他们不仅要宣传革命,而且要回国组织武装起义,成立暗杀组织。鲁迅在徐守昌的介绍下加入了暗杀组织。很快,他被派去执行暗杀任务。然而,就在行动前,鲁迅要求组织立即去执行暗杀,但万一他死了,谁来照顾他的母亲呢?鲁迅的怀疑使革命者认为他是就地退却,故意以老母亲为后盾,于是人们对他视而不见。秋瑾知道了,从此与他淡了接触。

第2个回答  2019-09-19
秋瑾与鲁迅都是近代历史上有名的革命志士,秋瑾是革命女英雄,敢于用鲜血和生命与敌人战斗;鲁迅是文化战线的斗士,用笔在战斗。两位都是为革命而战斗的勇士,又同是绍兴老乡,却为何秋瑾对鲁迅不太感冒,甚至对鲁迅破口大骂并拔刀相向?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秋瑾最早记录这一事件的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事》中记叙了这段公案:“秋瑾与鲁迅同时在日本留学。《取缔规则》发表后,留学生大起反对。秋瑾为首,主张全体回国;老学生多不赞成,因为知道“取缔”二字的意义拜不怎么不好。因此,这些人被秋瑾在留学生会馆宣告了死刑,有鲁迅、许寿裳在内。鲁迅还看见她将一把小刀抛在桌上,以示威吓……”事件的起因是1905年日本政府为了限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日颁布了所谓《清(韩)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学生们群起抗议无效,并进行罢课,湖南留学生陈天华甚至投海自杀以勉励同学们进行斗争,维护爱国的权利。此时,留学生们分为了两派,一派主张回国自办学校,并实行革命,另一派主张忍辱负重,力学救国。秋瑾是主张第一种方针的人,鲁迅是第二种。
第3个回答  2019-09-19
他对秋瑾是尊敬乃至崇敬的,虽然他们在对待革命上曾经有过冲突,但他们革命方式不同,目的还是一样的。。具体你在自己看看链接里那篇《鉴湖女侠秋瑾为什么向鲁迅甩刀子》
第4个回答  2019-09-19
早年鲁迅曾参加过反清活动,上级一次分派任务让他去刺杀一个满清官员,鲁迅临行前说家中有老母,若我死了,老母该如何活?于是任务换人。鲁迅与秋瑾路线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处世方式的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