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古代行刑的时间必须要在午时三刻呢?

如题所述

在中国罪犯所犯罪行从古代就已经区分轻重,古代更是对死刑犯执行死刑的时间相当注重,看过古装片的人应该记得很熟悉的几句话:秋后处决,午时三刻行刑。相信没几个人听到过三伏天行刑或者其它的时间吧。在古代除了重要的罪犯立刻处决的基本上其它的都是秋后处斩,时间都是午时三刻。

那么在古代为什么要在秋后处决呢?况且时间还要在午时三刻呢?接下来我们一一分析。

秋季草木凋零,天气凉爽,处处体现出一个凄凉之意,万物即将结尾,呈现出了一派肃杀之气。顺应天道肃杀之威,在执行死刑的日期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大祭司日,致斋日,朔日,望日,上弦日,断屠日,二十四节气,假日,闰月全月以及雨未霁,天未晴都不能施刑。时间有严格的规定,白天行刑必须要到午时,夜间行刑必须要到天明。这是各个朝代的通例。

午时三刻行刑并非古代法律的明确规定,我们多见的只是在戏剧,小说,电影里面,古代的时刻是两套计时单位,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划为一百刻。午时约合上午十一时之下午十三时之间,午时三刻就是将近正午十二时,这时候太阳也正好升至天空正中央,是地面阴影最短的时候。在古人看来这个时候就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而在中国古代杀人被认为是阴事,不管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都会纠缠做出判决的人,监斩官,以及刽子手等与其相关的所有人。在一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抑制鬼魂不敢出现,这也是午时三刻行刑的最关键原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讲究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作为法官,监斩官,刽子手个人来说单靠法律护身还不足以避免杀人获得的报应,还必须依靠午时三刻的阳气来保护自己,也可匡正驱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