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题所述

高效课堂的“高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一、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首先体现在学生预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积极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做好做足课前工作,课前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绝不是让学生简单读一遍课本,科学意义上的预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问题为引导,以导学案为依托,着眼于课堂教学实践,构建一种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利用有效信息推动新旧知识迁移,最终形成正确认识的科学学习模式。为此,要改变以往历史学科预习有名无实的情况,结合高中历史教材的实际,重视抓教改、促预习。教师要提前布置预习思考题,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切实提高学生预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上课时,再围绕导学案上预先设计的题目,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情况,适时引导、点拨,恰如其分地评价其预习成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水平上
教师导学案的编写水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编写的导学案要科学做到:“导预习”、“导思考”、“导运用”。
“导预习”,就是“课前准备”模块的功能。导学案要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明确学生的预习目标和任务,预习题的设计要涵盖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难度要适中。
“导思考”,就是导学案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特别是要针对课本重难点知识精心设计题目,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是常见的题目类型。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引领学生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突破课本重难点问题,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导运用”,就是课本考点知识的运用。要学以致用,这是“知识拓展”和“课堂检测”模块的功能。通过练习环节巩固课本知识,使知识具有条理性,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体现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和成果。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引导水平上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为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师生之间平等的舞台,切实让学生“动”起来,这是实施高效课堂的一个必要理念。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设置一定的情境或条件,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同时,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编排情景剧还原历史,或者设计科学的、具有可探究性的的、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第三,教师点拨要及时,要“恰如其分”又“恰到好处”,这种指导要准确、得法,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发挥引领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破解疑难的作用,使学生的能力获得实实在在的提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0
一、备课

课改以前教师备课,主要备课程的导入,课程的重难点,课程的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师备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课堂由老师设计和引导,学生只有被动的学习和接受,提问的过程也只是谁举手,就让谁回答,而忽略了大多数不爱举手,信心不足的学生,长此以往就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学生就像复印机,不过是在复印老师教的东西,这些东西很少会被学生主动在思维中加入自己的感知,进行整合,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缺少灵动与感悟。即使有,个别时候只会出现,零散的,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知识感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而不是为了使学生死记死背,缺少对知识技能创造性的运用。如何科学构建新课堂教学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完全颠覆了以前的教学形式,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核心内容,理清教学思路,使一堂课的思路清晰完整,始终如一。最主要的是要备学生。备课小组要集集体的智慧,围绕着学生能动性的学习,以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设计,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解答?怎样利用历史图片、材料、地图、视频等资料对本课知识进行驾驭,教师都得了然于胸。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到引领作用,就像大海中的灯塔,学生就像航船,而不能代替学生去把持课堂,教师在课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何设计问题达到精练、准确、明了,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课本应掌握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做到对知识的了解、运用、归纳。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发展线索精要的设计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怎样设计问题更简洁、更合理,更能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最少最简洁的问题囊括最多的知识,使学生必须掌握学案设计要求的知识,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答案。这样,即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还要尽量考虑到这堂课的趣味性,学生之间的协作性,使学生学会提炼、整合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快乐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使每一堂课都有沉甸甸的收获。

教师的功夫要下在课下,重点是组织课程和指导小组共建的过程,引导学生如何对问题精心设计,给他们提供思路和帮助,教学生学会预习,提高他们整理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对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学生共同探讨来完成,并予以适当的点评。使学生在自学,小组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上课

上课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教案的课程设计,通过自学,对学,小组互助讨论学习,最后获得答案的过程,是对课前预习、自学的展示、讨论过程,使全班同学获得一个对知识正确的整体感知,并且还要让得到答案的个人或小组学生说出得到答案的原因,通过学生的陈述、辩论、补充,从而获得本堂课应知应会的知识,而这种知识获得是通过自我实践,通过自我思维,进行整理而从中获得的感悟,所以理解比较透彻,记忆才会深刻,通过学生对结果的陈述和辩论,不但使自己对知识的获得更加深刻,同时也为其他同学起了答疑解惑的作用,不但能够“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这不正是我们这些老师通过新课堂教学改革应该达到,并且想达到的目的吗?当然,学生在组织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不但对学生的课堂设计及时提出修正,同时要要对学生重难点的方向性,要给予提示,就像航船与灯塔的关系。

三、课后

课后反思既是对上一堂课的教学总结,又是对下一堂课教学设计的补充完善,有突破,才能有收获。这是教学中对知识构架的总结、改进、运用、完善和不断进步的过程。每节课上完后,相同科目任课教师在上完同一节课后,应及时和本组的其他教师进行课堂情况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思路。但每节课的内容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要认真分析不同班级的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还要把握教学大纲,把握好课程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的突破,形成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集体教案的基础上结合各自班级的特点,作以调整。

四、预习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重点把握课前预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课堂展示的基础,没有学生扎实有效地课前预习和充分的准备,就不可能引发学生更深刻的思考,充分呈现精彩高效的课堂效果,使学生在课堂生上的思绪充满灵动和活泼,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如何把握课前预习是我们获得高效课堂的关键。

首先,教师在设计学案导学时,不能“无的放矢”要精确设计预习方案,要有方向性、目的性。使学生在预习方案的引导下达到既定目标,为课堂的充分展示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课前预习是学生离开教师的引导和监督,独立在家里完成的,完成的效果得不到充分保障。这就要求家长的积极配合,而大多数家长虽然着急孩子的学习,想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因不懂方法而无从下手,这就需要任课老师通过各种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能够正确依据学案导学的预习设计,把握应知应会的知识范围,引导学生顺利完成预习作业。

第三、预习作业的完成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为保证,通过有效的家庭预习,课堂展示与提高,课堂巩固练习等环节,就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能再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运用题海战术去占用学生有限的预习时间,最终形成预习完成不好,导致课堂展示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就用大量的家庭作业来补充的恶性循环中来。

第四、要培训各小组正副组长、学科课代表和同桌对学同学之间在课前对预习作业的检查和互查,以确保排除预习作业完成的无差漏情况存在,对预习不完善,有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并通过课堂评分机制和反思科对学生的进步现象及时给予引导鼓励,使学生富于成就感,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效地保证高效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历史课既有它本身的厚重、博大的内涵承载,也有它的精彩绚丽。这就需要历史老师具备丰富知识底蕴,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在课堂引导中运用历史典故、成语、图片、史料纵论中外,借古论今,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启迪学生的智慧,激荡起学生情感共鸣,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责任意识,使他们成长为一名有道德,有智慧,有理想,有贡献、明是非的合格公民,这才是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历史老师责任和使命。
第2个回答  2020-10-31
首先要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点评,效率比较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