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历史评价。

杨广到底是明君,还是暴君?

杨广历史评价:

1、杨侗:“世祖明皇帝则天法地,混一华戎。东暨蟠木,西通细柳,前逾丹徼,后越幽都。日月之所临,风雨之所至,圆首方足,禀气食芼,莫不尽入提封,皆为臣妾。加以宝贶毕集,灵瑞咸臻,作乐制礼,移风易俗。智周寰海,万物咸受其赐,道济天下,百姓用而不知。世祖往因历试,统临南服,自居皇极,顺兹望幸。所以往岁省方,展礼肆觐,停銮驻跸,按驾清道,八屯如昔,七萃不移。岂意衅起非常,逮于轩陛,灾生不意,延及冕旒。奉讳之日,五情崩陨,攀号荼毒,不能自胜。”

2、祖君彦:”磬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3、李世民:“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隋炀帝纂祚之初,天下强盛,弃德穷兵,以取颠覆。颉利近者足为疆大,意既盈满,祸乱斯及,丧其大业,为臣於朕。叶护可汗亦大强盛,自恃富贵,通使求婚,失道怙乱,奄至破灭。”

4、朱敬则:“彼炀帝者,聪明多智,广学博闻,岂不知蛟龙失悖渔父足得为害?鲸鲵出水,蝼蚁可以为灾?忽乃弃崤函之奥区,违河洛之重阻。言贼者获罪,敢谏者受刑,岂不是色醉其心,天夺其鉴?窜吴夷以避其地,虚宫阙以候圣人,盖为大唐之驱除也。” 

5、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6、周昙:“拒谏劳兵作祸基,穷奢极武向戎夷。兆人疲弊不堪命,天下嗷嗷新主资。”

7、赵恒:“隋炀帝初平陈,斩五佞人以谢三吴,当时天下称贤。及其无道,乃过后主,深可叹也。” 

8、安尧臣:“隋炀帝负其富彊之资,志逞无厌之欲,烦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赋敛百端,四海骚然,土崩鱼烂,丧身灭国。”

9、朱元璋:“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

10、努尔哈赤:“从来国家之败亡也,非财用不足也,皆骄纵所致耳。若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金完颜亮,咸贪财好色,沉湎于酒,昼夜宴乐,不修国政,遂致身死国亡。”

11、王夫之:“隋之得天下也逆,而杨广之逆弥甚。”

13、郑振铎:“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14、胡戟:“在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从门阀社会向门阀后社会转化的历史关头,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杨广、李世民、武则天六人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

15、高敏:隋炀帝耽于逸乐、沉湎酒色、滥用民力和拒纳忠言,这已是一千多年来史学界的公论,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扩展资料: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 ,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 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 ,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 ,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参考资料:杨广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1

聪明有能力的君主,又是残暴的君主。

对于隋炀帝,史学界长期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可以与商纣王、秦始皇相提并论。营建东都、三游江都、三征高丽,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寿终正寝。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

但在其统治期间,同样成就了大事业,同样也有大作为。一是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如此浩大的工程,利在千秋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二是开创科举制,促进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 ,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唐朝谥炀皇帝,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参考资料:杨广-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6

聪明有能力的君主,又是残暴的君主。

对于隋炀帝,史学界长期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可以与商纣王、秦始皇相提并论。他在14年位期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特别是他营建东都(今洛阳)、三游江都(今扬州)、三征高丽(今朝鲜半岛),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寿终正寝。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

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

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暴君,在其统治期间,同样成就了大事业,同样也有大作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评价这位帝王。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中曾评价他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

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决非“秦二世”者流所可比拟。对于隋炀帝短短一生来说,这样的评价是比较中肯、公正的。

利用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隋炀帝有两大功业:

一是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大运河的开凿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在千秋万代。

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创科举制,促进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隋炀帝杨广可谓功劳盖世!他还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也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综观隋炀帝的功与过,隋炀帝虽“暴”但大有作为。作为现代人,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物,以理性的思维对待人物,我们的历史和生活将会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充满智慧!

扩展资料:

郑振铎:“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胡戟:“在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从门阀社会向门阀后社会转化的历史关头,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杨广、李世民、武则天六人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

蒙曼:“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

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他是个暴君。

为了征讨高句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顾客观条件,任性妄为,把百姓和国家都拖进了灾难中,所以叫暴君……他是昏君……在这第三时期,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也不想履行什么责任了,只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龙舟选美

杨广下江南时,在龙舟选有1000名美女,让她们穿上白衣,在船前拉纤。杨广在船上观赏时,看上了“殿脚女”吴绛仙,当即纳为嫔妃。杨广曾靠着门帘,对身边大臣说:“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对于隋炀帝,史学界长期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可以与商纣王、秦始皇相提并论。他在14年位期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特别是他营建东都(今洛阳)、三游江都(今扬州)、三征高丽(今朝鲜半岛),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最终引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导致了隋王朝的寿终正寝。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暴君,在其统治期间,同样成就了大事业,同样也有大作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评价这位帝王。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中曾评价他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决非“秦二世”者流所可比拟。对于隋炀帝短短一生来说,这样的评价是比较中肯、公正的。利用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隋炀帝有两大功业:一是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大运河的开凿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在千秋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二是开创科举制,促进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隋炀帝杨广可谓功劳盖世!他还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也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综观隋炀帝的功与过,隋炀帝虽“暴”但大有作为。作为现代人,以历史的眼光看待人物,以理性的思维对待人物,我们的历史和生活将会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充满智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8-01
如果从他的主观行为上而言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杨坚的治理应该说是非常显著的,但是隋朝却灭亡的很快,这与杨广的暴虐是有很大关系的
即使是诸如开凿大运河与开疆扩地的行为也只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虚荣心而已
至于科举制度的创立可以参考他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即使按文章华美来评比,我也该做皇帝。”他极度的虚荣心可见一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