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话来自哪个典故?

如题所述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话来自《晋书·列传三十九》中的典故,这句话是东晋时期的王导说的,而这句话中的伯仁是指东晋时期的大臣周顗,这个典故说的就是周顗因王导而死的故事。

东晋时期,大臣王敦起兵谋反,结果被东晋皇室镇压,而王敦的弟弟王导也因此受了王敦的牵连,随后王敦便到宫门口等待伯仁,希望伯仁能够帮自己求求情。等伯仁到了以后,王导便说:“伯仁兄,我王家大大小小一百多口人,可就全靠您了啊。”然而伯仁故意装作没有听见,也不理会王导便进宫面见圣上了。伯仁见了皇帝以后便一直在给王导说情,皇帝听了伯仁的劝导也就打算不追究王导一家了。而伯仁出宫的时候又碰见了王导,这个时候的伯仁刚好喝多了酒,于是也没有理会王导,只是说道:“乱臣贼子,竟敢起兵谋反,实在是当斩。”

伯仁回到家以后便再次写了奏折给王导求情,但是王导并不知道此事,他以为伯仁担心被自己连累,所以便故意疏远自己。后来王敦成为了总揽大权的重臣,王敦便问王导说给伯仁安排什么职位比较好,结果王导一直沉默,王敦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更低的职位来问王导,结果王导还是不说话,王敦便说既然不能做官,那就杀了他,王导听完以后依然沉默,于是王敦便杀了伯仁。

而后,王导进宫整理奏折才知道,原来伯仁一直在给自己求情,但是自己的沉默却害死了伯仁,所以王导才会痛心疾首地说:“虽然伯仁不是被我杀死的,但是伯仁确实是因为我的冷漠而死的,伯仁良友在天有灵,实在是我对不住你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这句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晋元帝司马睿在位时,身边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王导,他的堂兄王敦是手握重权的大将军, 他们两人的地位已经威胁到了晋元帝,晋元帝打算削弱他们的势力。刚好周伯仁被召进殿议事,王导便向他求助,但周伯仁却无动于衷。后来王敦造反,自封丞相,打算重用周伯仁,他征求王导的意见,但王导不发一言。王敦认为既然不能为他所用,便处死了周伯仁。后来王导在整理档案时才发现当时周伯仁为他求情的资料,知道了当时周伯仁一直在替自己求情,这才说出了“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话。
第2个回答  2020-09-20
这个典故发生在魏晋时期。当时的大将军王导因为不满皇帝,起兵造反,他的家人被控在京城。他的弟弟拜托一个叫周伯仁的人去祈求皇帝,结果皇帝一怒之下都杀害了。
第3个回答  2020-09-20
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周伯仁进宫,王导请其说情。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请命。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心。 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了他
第4个回答  2020-09-20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王导和周顗,王导误会周顗,以为他没有为自己的家族求情,对此怨恨,在王导的兄弟觉得他不配为官要杀他时,他沉默了,导致周顗被杀,所以他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