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

如题所述

在东晋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导的大臣,一家都十分的忠君爱国,但偏偏他的弟弟王敦,自恃文韬武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甚至看东晋帝也是十分的不满,而他的这种做人态度,也是被朝野政敌借以理由,攻击王导 ,莫须有王导有谋逆之心。

东晋帝听闻后也是大惊连连,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支持应该绞杀王氏一族,以儆效尤;有人人则认为,王敦行事向来嚣张,纵然要严惩王敦,但是绝不应该牵连族人。

而作为王敦的兄长,王导更是诚惶诚恐地入宫请罪,表示王氏一族效忠朝廷,绝对没有叛逆的心。东晋帝难下判断。

王导有一个好朋友周伯仁,一日进殿求见圣上,巧遇王导在宫殿外跪罚请罪,王导看着昔日的好友,连忙向他求救,希望周伯仁看在往日交情上,能帮忙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然而周伯仁却置之不理,转身就朝着宫殿里走去。王导看着冷酷无情的周伯仁,以为他见死不救,心里更是心灰意冷,感叹世态炎凉。

然而,王导不知道的是好友周伯仁这次进宫,就是因为他弟弟王敦的事情来向皇帝求情的。周伯仁在东晋帝面前极力地为王导开脱,希望东晋帝能够看在王导这些年为朝廷贡献的份上,网开一面。东晋帝听了周伯仁的话,也逐渐释怀了王敦的出言不逊。

周伯仁拜退完圣上,从宫中出来时,王导心有不甘,再一次上前哀求,结果换来的是昔日好听周伯仁的冷若冰霜,佛袖而去。王导心如死灰,认为周伯仁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后来东晋帝法外开恩,王敦幸免于死,其后王敦凭着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不少的军功,因此得到了东晋帝的重用,封侯拜相。之后的王敦位极人臣,便开始在朝廷里树立党派,排除异己,其中就包括王导昔日好友周伯仁。

王敦开始心中犹豫要不要杀他,但是当他看到王导没有半点的关心之态时,于是就果断的下令将他杀了。几年后,有一次王导在整理办公的时候,无意间竟然发现了周伯仁当初为王氏一家求情的奏折,言辞恳切,看得他老泪纵横,王导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的老友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是他错怪了伯仁。王导长叹一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自此,这句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4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出自于《晋书·列传三十九》,周伯仁因王导的不作为而死,王导知道实情后痛哭而说的。

东晋时期,有位大臣叫做王导,他有一个好朋友周伯仁。周伯仁有一天去宫殿见皇上,碰到了在殿外请罪的王导,王导希望周伯仁能够帮助他在皇帝面前说情,然而,周伯仁虽然记在心里却没有和王导说话,转身朝宫殿里走去。

周伯仁爱喝酒,喝了很多酒后他走出大殿,看到王氏家族的数百名成员仍然跪在外面请罪。当王导看到周伯仁出来叫他的名字时,周伯仁仍然不理他,只向左右说,如果杀死了这些人,他就可以换一个大官。这句话差点吓死了王导,王导看着冷酷无情的周伯仁,以为他无法救他脱离死亡,他更加沮丧和感叹世界冷漠。

王敦做了大官之后,对平时和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大开杀戒,其中就有周伯仁。王敦当时问过王导的意见,王导却一声不吭,于是周伯仁就这么被杀了。

周伯仁是一个做了好事不求回报的人,面对死亡死亡的时候,他仍然没有低下头说出事情的真相以换取生存的机会,王导也因为不知情错怪于他,没有救他。

有一次王导在整理桌子的时候,无意间竟然发现了周伯仁当初为王氏一家求情的奏折,言辞恳切,看得他老泪纵横,王导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的老友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是他错怪了伯仁,王导长叹一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第2个回答  2019-09-19
在东晋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导的大臣,王导有一个好朋友周伯仁,一日进殿求见圣上,巧遇王导在宫殿外跪罚请罪,王导看着昔日的好友,连忙向他求救,希望周伯仁看在往日交情上,能帮忙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然而周伯仁却置之不理,转身就朝着宫殿里走去。王导看着冷酷无情的周伯仁,以为他见死不救,心里更是心灰意冷,感叹世态炎凉。有一次王导在整理办公的时候,无意间竟然发现了周伯仁当初为王氏一家求情的奏折,言辞恳切,看得他老泪纵横,王导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的老友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是他错怪了伯仁。王导长叹一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自此,这句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第3个回答  2019-09-18
王敦开始心中犹豫要不要杀他,但是当他看到王导没有半点的关心之态时,于是就果断的下令将他杀了。几年后,有一次王导在整理办公的时候,无意间竟然发现了周伯仁当初为王氏一家求情的奏折,言辞恳切,看得他老泪纵横,王导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的老友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是他错怪了伯仁。王导长叹一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自此,这句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第4个回答  2019-09-19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在东晋帝的时候,有一个叫王导的大臣,王导有一个好朋友周伯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