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如何划分节奏,如何标出重音

是现代诗

诗歌划分节奏要借助语法知识。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自然停顿。

一、主谓之间要停顿。如:

一狼/洞其中。

2、君之病/在肌肤。

3、宋/何罪之有。

二、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往往要停顿。如:

1、忘/路之远近。

2、恐/前后受其敌。

3、衔/远山,吞长江。

三、动词与后面状语(它的补语)间常常要停顿。如: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扩展资料: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

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 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 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 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 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 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

《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余甘漱晚汀。软沙倚坐稳,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华音发从伶。数杯君不见,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 了八庚的“清”。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 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韵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5
诗歌根据以下规律划分节奏以及标注重音。
一、五言绝句
1、A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B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园》)
3、C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鸣筝金黍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李端《听筝》)
4、D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江南渌水多,顾影暂通流。落日秦云里,
山高奈若何。(李嘉佑《白鹭》)

二、七绝平仄格式
1、A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
2、B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C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D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对近体诗,有一种理论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所以我们可以把律诗看成是绝句的叠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绝A式的叠加;第二式就是五绝C式的叠加;第三式就是五绝B式和A式的叠加。

三、五律第一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四、五律第二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五、五律第三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六、七律第一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七、七律第二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八、七律第三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律第四式

九、七律第四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01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这里所讲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则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如下表: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词的特殊节奏
词谱中有着大量的律句,这些律句的节奏自然是和诗的节奏一样的。但是,词在节奏上有它的特点,那就是那些非律句的节奏。
在词谱中,有些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说或按平仄说,都应该认为一字豆加四字句(参看上文第三章第二节)。特别的后面跟着对仗,四字句的性质更为明显。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徧,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又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按四字句,应该是一三不论,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万"字仄而"长"字平,"红"字平而"内"字仄。这里不能按律诗的五字句来分析,因为这是词的节奏特点。所以当我们分析节奏的时候,对这一种句子应该分析成为"仄--平平--仄仄",而于具体的词句则分析成为"看--万山--红徧","望--长城--内外。"这样,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还是完全一致的。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后阕:"恰同学少年,风化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有类似的情况。按词谱,"同学少年"应是平平仄仄,现在用了仄仄平平是变通。从"恰同学少年"这个五字句来说,并不犯孤平,因为这是一字豆,加四字句,不能看成是五字律句。
不用对仗的地方也可以有这种五字句。仍以《沁园春》为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前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后阕:"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前阕:"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后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的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或者是按平仄,都是一字豆加四字句。"大"、"击"、"素"、"人"都落在四字句的第三字上,所以不拘平仄。
五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二,平仄也按三字句加二字句。例如张元干《石州慢》前阕末句"倚危樯清绝",后阕末句"泣孤臣吴越",它的节奏是"仄平平--平仄"。
四字句也可以是一字豆加三字句,例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其中的"念腰间箭"就是这种情况。
七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四,例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又如辛弃疾《太常引》:"人道是清光更多[2]。"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十一字句往往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这些都在上文谈过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结构和节奏单位的一致性。
在这一类的情况下,词谱是先有句型,后有平仄规则的。例如《沁园春》末两句,在陆游词中是"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这个句型就是一个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然后规定这两句的节奏是"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又如《沁园春》后阕第二句,在陆游词中是"又岂料而今余此身",这个句型是上三下五,然后规定它的节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在这里,语法结构对词的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
如何重读不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