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方法

如题所述

十二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辞格的综合运用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一)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二)种类: 1、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四)运用比拟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五)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如拟人,因人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所以通过联想和移情,变无情物为有情物;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依靠相似点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以便形象具体地感知事物,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但不管是哪种比喻,喻体必须出现。 【借代】 (一)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二)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例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 (三)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四)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五)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 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借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夸张】 (一)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二)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三)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创造气氛。 3、增强联想;增强感染力。 (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 (一)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a。宽式对偶,五条要求中只要有一部分达到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c。 (三)对偶的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例如: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四)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五)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15
1.比喻:
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出现 .例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 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无 出现. 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包含拟人)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
其它修辞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25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
希望采纳,你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27

一条视频教会你十种修辞方法,值得收藏哟!

第4个回答  2020-10-01

修辞手法有哪些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