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自朱熹的《训学斋规》。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扩展资料:

(1)心到,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2)眼到,朱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身"?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3)口到,就是读出声来,有些文章还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读书有三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出处《训学斋规》
出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20
出自于宋朝朱熹的《训学斋规》。
原文: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白话译文: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扩展资料:
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
第3个回答  2019-12-23
出自弟子规《余力学文》部分,告诉人们读书要眼睛看着,嘴上读着,心里想着,这才叫学习这才叫读书。
第4个回答  2019-12-06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