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故里是哪

如题所述

首先,从族系上进行考证,孝庄是科尔沁左冀中旗人氏。孝庄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她的爷爷莽古斯是哈布图哈萨尔的十九世孙,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旗祖、科尔沁大贝勒、科尔沁贝勒宰桑,她的大哥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和硕卓哩克图亲王乌克善,她的四哥是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和硕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因此,孝庄是科尔沁左翼中旗人氏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点,从大清 《 太祖实录 》 、 《 天聪实录 》 、 《 崇德实录 》 、 《 清史稿 》 和其它一些历史文献中均可见到。 其次,从地域上进行考证,孝庄的出生地应该是科尔沁左翼中旗。自哈布图哈萨尔的十七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喇率科尔沁部迁到嫩江流域后,不时向明朝辽东辽西边境侵袭,成为明朝边患。在势力的不断扩张中,奎蒙克塔斯哈喇长子博第达喇的第三子乌巴什、第八子爱纳噶、第九子阿敏分别率部分部众单独游牧形成了郭尔罗斯部、杜尔伯特部和札赉特部,其他仍为科尔沁部。由于四部同宗同祖,有着直系的血缘关系,其首领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常观点相近、步调一致,因而成了内蒙古东部地区一个强大的蒙古部落群,势力范围北起嫩江流域,南到西拉木伦河流域,这片地域通常被称为科尔沁大草原。到 16 世纪末前后,也就是孝庄出生的前后几十年,科尔沁地区地域已经基本稳定,没有大的波动。在部落内部各大贝勒各有领地。据 《 蒙古游牧记 》 载,科尔沁左翼中旗境域范围是:当吉林赫尔苏边门外,跨东西二辽河,东至郭拉达千接郭尔罗斯旗界,南至小陀果勒济山接左翼后旗界,西至唐海接奈曼旗界,北至博罗霍吉尔山接乌珠穆沁左翼旗界,东南至吉林边墙与吉林为界,西南至乌达图接左翼前旗界,东北至张古太池接右翼旗界,西北至善都勒山接乌珠穆沁左翼旗界。即现在的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吉林省原怀德县、梨树县、双辽县的全部和现在内蒙古通辽市的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吉林省的长岭县、辽宁省的开原县、法库县、康平县的部分地区。以科尔沁左冀中旗旗祖莽古斯、宰桑为首的科尔沁左翼中旗这一支一直生活在这个范围内,所以,作为旗主宰桑贝勒女儿的孝庄也只能在这个领地内出生,不可能游动到其他旗的地域去出生。 第三,有人说孝庄家族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因此孝庄出生地无法查考。这个观点似是而非,值得商榷。不错,蒙古民族是个游牧民族,牧民们过着的是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然而,应该知道,放牧是普通牧民的事情,而统治牧民的奴隶主,封建领主并不直接放牧。因为他们的管理对象是人,是普通牧民。所以,统治牧民的奴隶主、封建领主过着的则是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 16 世纪中叶科尔沁部的东迁并非游牧造成的畜群与部落的流动,而是封建领主主观意识趋使的部落迁移。当科尔沁部驻足科尔沁草原后,各大贝勒均在各自的领地内安居下来,作为科尔沁部左翼首领的孝庄家族当然也就稳定下来,开始搭包(蒙古包)、修房、建府,过起安稳的养尊处优的定居生活。只有属民(普通牧民)仍然在其主子的领地内过着居无定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第四,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达尔罕亲王满珠习礼是同其父亲 ― 科尔沁贝勒、旗祖宰桑一直在一起生活的,孝庄的出生地应该是他们共同的居住地。在中国古代社会,父子同居、几代同堂是传统美德,尤其是名门贵族虽儿女众多全部分家另过是绝对不会有的事情,至少也要有一个儿子同老人同居共过。在蒙古族习俗上,老嘎达(最小的儿子)一支为主灶的一支,老人多数都是同老嘎达一起生活。科尔沁贝勒、科尔沁左翼中旗旗祖宰桑有四个儿子:长子乌克善,为第一代和硕卓哩克图亲王;次子察罕,为第一代镇国公;三子索纳穆,建有军功未等受封就死了,其子后来被封为第一代多罗郡王;四子满珠习礼,为第一代札萨克和硕达尔罕巴图鲁亲王。从民俗的角度进行考证,满珠习礼是老嘎达(最小的儿子),满珠习礼一支是家族中主灶的一支,他一直同其父亲宰桑共同生活。这一点,从宰桑死后丧事处理上足以证明。证据有四:一、宰桑死后,由满珠习礼主持丧葬;二、宰桑死后,由满珠习礼出面请阿拉坦博(阿拉坦,人名。博,蒙语音译,指宗教巫师,即萨满)占卜选莹地;三、由满珠习礼上疏清朝理藩院转奏顺治皇帝请示葬陵地;四、顺治皇帝下诏让满珠习礼的长子和塔为宰桑建陵立碑。一句话,宰桑的丧事由满珠习礼一人全权处理。试想,宰桑有四个儿子,而且都是爵高位重,如果不是满珠习礼同宰桑一起生活,为什么宰桑死后丧事由满珠习礼一人承办?回答只有一个,满珠习礼同其父亲宰桑同居共过。因此,满珠习礼与父亲宰桑居住的地方当然就是孝庄出生的地方。 第五,宰桑、满珠习礼的居住地先叫贝勒府、后叫达尔罕王府,座落在现内蒙古科尔沁左冀中旗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力嘎查。村西 0 . 5 公里、南距窑营子嘎查 1 . 5 公里,西北距白音花林场场部 0 . 5 公里。过去,那一带有绵延数十里的苍郁的榆树林,东北可连接奥林召森林,达尔罕王府就座落在榆树林的边缘上。据在达尔罕王府遗址周围嘎查村调查, 80 多岁的老人讲,他们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达尔罕王一家在这里(指浩日彦艾力村西)已经生活 12 代了。计算起来,从宰桑到末代达尔罕亲王那木济勒色楞正好 12 代,由此可以推断,至少在宰桑时期孝庄家族就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只不过在宰桑时期也就是在孝庄出生的前后几十年那里不应叫达尔罕王府,应该叫贝勒府或大贝勒府。因这时旗祖莽古斯是科尔沁大贝勒,宰桑是科尔沁贝勒,而满珠习礼只不过是个台吉,他们府第的名称应与满珠习礼的祖父或父亲的职爵相联系。所以,应该叫贝勒府或大贝勒府。改称达尔罕王府应该是宰桑死后或崇德元年( 1636 )满珠习礼被封王赐号授札萨克以后的事情,达尔罕王府这一称谓应该是贝勒府或大贝勒府的延续。那么,达尔罕王府位居三地之间为何定在浩日彦艾力嘎查,而不定在窑营子嘎查或白音花林场?因为:一、从嘎查村的名字进行推断,浩日彦艾力是王爷府的所在地的意思。浩日彦,是蒙古语,译成汉文为府,在这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有达尔罕王府)上可译作王府。艾力,译成汉语为屯。浩日彦艾力即王府屯。是因为这个村子挨着王府或有王府而起的村名。二、窑营子虽然有达尔罕王的“比其根格勒”(文秘院),但不是王爷及其家眷居住的地方。窑营子,过去是为修建王府庙宇烧砖制瓦的地方,在这里居住的多数为烧砖制瓦的手工匠人及其眷属和一些平民。虽然在村的西侧有“比其根格勒”,有些百姓也称它为“王爷府”,但它必定是“吉黑拉其”(管旗章京)和大小笔帖式办公的地方,而不是王爷及其家眷居住的地方,也不是孝庄出生的地方。三、白音花林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建立的。 综上所述,孝庄是宰桑的女儿,宰桑一直同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代札萨克和硕达尔罕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同居共过,孝庄就出生在宰桑和满珠习礼共同的居住地 ― 贝勒府(达尔罕王府),贝勒府(达尔罕王府)又座落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力嘎查,所以,可以说孝庄文皇后就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力嘎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