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刘心武 谢惠敏的人物形象解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9-06-16
新时期文学的第一阶段是以刘心武为代表的《班主任》开端,用现实主义手法对极左路线的专制作揭露和批判,继承与发扬了“五· 四”优秀传统,启迪着人们对文学的功能的再认识。
刘心武在《班主任》中,以不凡的勇气和识见,通过两个表面上的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尤其是“好学生”谢惠敏的思想僵化,也达到了令人怵目惊心而非“救救”不可的地步。《班主任》控诉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隐患,并为真实地反映“文革”生活打开了通道。
谢惠敏形象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在“文革”的异常语境中,人们的思想都不可抗拒地被僵化,精神营养匮乏,思想方式简单,“忠诚”被导向盲从,“坚定”被扭曲为偏执,纯朴和荒谬糅合在一个积极上进的女学生身上,曾经是一种普遍的状况。然而在“文革”之后,再来审视谢惠敏式的心灵伤痕,就令人震惊了。作者通过张老师发出“救救被坑害的孩子”的呼唤,正好与当时解放思想的社会需要合拍,因而这篇小说也是一篇社会问题小说。“文革”刚刚过去,精神上的伤痕并不容易即刻消逝。《班主任》从对她的描写来突破当时的创作模式,使人激起“强烈的痛惜与希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的确难能可贵。作者特别敏感地发现了谢惠敏,塑造出这个带有时代印痕的典型;而谢惠敏形象的意义又超出了作者的思想,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一种特殊性格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667778.html?fr=qr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