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举一些文化差异在翻译时造成的盲点的例子

例如电影《Double Jeopardy》就被翻译成《双重疑云》,这是一种盲点的体现,还有这样的电影吗?一定要是电影名。
这电影叫双重阴谋 打错了

地域文化指的是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会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较为突出。如中国属典型大陆性气候,春天万物复苏,气候温暖宜人,和煦的“东风”从海洋吹来,给人们带来春的信息,“东风”在汉语里代表了一种美好和希望。与此相反,由于英国的地理位置,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和煦、温暖的西风。“西风”(west
wind)在英语中代表的是希望和力量。了解了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国人才能理解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西风”的寓意,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人也才能理解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里“西风”表达的惆帐和忧思的意境。同样,中国的夏天干燥炎热,“赤日炎炎”、“骄阳似火”常用来形容夏天,而英国的夏天却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里就把爱人比作夏天:
不同民族在比喻和审美情趣上也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有些我们以为美的东西,别人可能会认为丑,反之亦然。这类词主要是表现在动、植物的概念由不同民旅赋予它们的不同联想。如猫在国人眼中是可爱的小东西,而在西方传说中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又如狗,中英两个民族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狗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英语中,狗被看作人类最好的朋友,甚至比作人。如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dog doesn’t eat dog(同类不相残)、Luck
dog(幸运儿)等。对于国人来说,狗虽也被人认为是忠实、可靠的,但用其形象来喻人时,却全是坏的意思。如bastard、henchman/lackey等。法国人则用狗来形容自己病得很重,如Je
suis malady comme un
chien。又如,国人用鼠、而英语用chicken来喻人胆小;汉语用牛、英语用马来形容一个人的强壮,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译者应先了解其在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再根据情况进行翻译。
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或固定思维。如在我国,人们见面时常说的话是“你去哪?”“吃了吗?”“你多大了?”这些在中国人常用的客套话,西方人听起来却不那么舒服。因为在他们看来“去哪、干什么、多大年纪”是纯属私人的事情,别人不能随便打听。他们见面常用的客套话是“Hello,How
are
you?”等。文化的特殊性也显示了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偏好和分类的差异,并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黄色在我国历史上代表着皇室,神圣崇高、不可侵犯,所以汉语用“黄道吉日”形容好日子,用“黄粱美梦”形容好梦,用“黄袍加身”形容称帝。但英语中却用be
born in the
purple形容出身显赫,用紫色而不是黄色来表达这一含义,这就是由于yellow这个词在英语中暗指不好的含义。汉语中说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英语中不是用对应的青色和紫色来表达,而是用黑色和蓝色be
beaten black and
blue来表达;汉语中说别人嫉妒用红眼睛,而英语中则用green-eyed,等等。在翻译这些与颜色相关的习语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看待颜色角度的差异,这自然会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中。要想达到译文与原文语用上的一致,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十分必要。如称谓,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泾渭分明,如叔叔、大伯、二伯、堂兄、堂姐、表妹等区分具体,英语一律称作uncle或cousin,若无特定语言环境就很难理解或确指其身份。中英在思维上存在的差异使其面对同一物体经过思维得出的概念也有出入,如汉语“红糖”对应的是“brown
sugar”、“红茶”对应的是“black tea”。
有一些词在一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如汉语中的“关系”一词,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一个意义完全对等的词。“关系”在汉语中可表达一个很具体的概念,如“她的关系很硬”是说她在某一个权威部门认识人,可以办到一些别人无法办到的事。但英语的“relation”一词,只表示抽象的意义。英语中很多植物,尤其是花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如“daffodil”不仅指黄水仙,它还是春天、欢乐的象征,但在汉语中它就只有本意,并无任何联想意义。又如金盏花虽然美丽却象征痛苦与悲哀。茉莉花在我国象征纯洁,入梦则没有特别的指意,而在英国却象征一段浪漫的恋爱将至。追问

我发错了,发到评论里了。可以在电影名里面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或者说这些例子在电影名当中有没有体现?

追答

一般来说,外国电影名称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为直译、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等方法。与其他类型的外国作品的文字翻译一样,要想出色地翻译外国电影名称,也同样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如1975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5项大奖的著名影片《飞越疯人院》,它的原名是《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Cuckoo是指杜鹃、布谷鸟,但Cuckoo’s Nest则是指一类特殊医院——精神病医院,所以,翻译成《飞越疯人院》使中国观众对于影片讲述的故事有了大致的了解,若直译为《飞越杜鹃窝》则会让人不知所云,逊色很多。
  而在被网友诟病的“十差”影片译名中,有1997年出品的美国电影《As Good as It Gets》。它讲述的是一位孤僻、苛刻的作家和一只小狗及一个女人的故事,表现了都市中年男女在生活和感情上经历的压抑和无奈。这是一部表面轻松,实则有些晦涩和压抑的影片。被翻译为《尽善尽美》,是完全按照英文字面意思来的,并没有表现出影片真正的含义。除《尽善尽美》外,该片还有几个中文译名:《爱在心头口难开》、《猫屎先生》、《渐入佳境》。孰优孰劣,见仁见智。
  还有网友对于由著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Spellbound》的中文译名发表看法。“Spellbound”是“被咒语所镇住的、出神的、被迷住的、茫然不知所云的”之意。该片既有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结,也有凶杀,并伴随着心理分析。被翻译成《爱德华大夫》,似乎让人有点不知所云。而该片另一个译名《意乱情迷》,比《爱德华大夫》好些,但也只是点出了男女主人公情感纠结的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2010的法国英国法国电影 Dog Pound, 被一些人译为“恶狗帮”,纯系望文生义。不但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而且也反映出译者对英文不了解,对翻译工作不敬业。后来被一位专业翻译译为《少管所的故事》和《狗圈儿》,并做了说明:“恶狗帮”这个译法是错误的。pound 指关押人或动物的圈儿,和“帮”没有关系。中国的服刑场所,特别是劳动教养场所,也被称为“圈儿” (quàn er),例如“(他是)圈儿里上来的” ...追问

不错的例子。还有类似的吗?越多越好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