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在线翻译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恃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遗馀不匮自尽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静观主人制于都门

1)怎么断句?
2)怎么翻译?

【原文】
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译文】
明智的人,他的处世态度,没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贵的了。看来从容自在,就自然合于中道。所以,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君子虽然清高,却显得固执,拙于处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论治世乱世都不改常态,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饱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隐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因此圣人处世的道理,行、藏、动、静因时制宜,有时华彩四射,神明奥妙;有时缄默蛰伏,莫测高深。他能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用最合宜的处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变,也绝不会拘泥不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1
1、天下方事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竞趋利,惟至公可以遏之。
--天下正致力于利欲之中,士大夫奔走而竞相逐利,只有大公无私才能够遏止这种现象。
2、帝王举动,无微不显,古人所以贵于慎独也。
--帝王的一举一动没有一处细小的地方不被人知道的,这就是古代的人非常重视在独处的时候小心谨慎的缘故。
3、安危治乱,常起于一念虑之间,念虑少差,祸乱随见。
--安定或者危难、太平或者动乱,常常在动一动念头的瞬间发生,念头稍微有点偏差,祸乱随即出现。
4、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5、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
6、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
--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
7、首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简略,还未能确切地了解您的具体情况。假若果真是荡然无存,那么,这正是我特别要祝贺您的了。
8、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那些喜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顾忌别人说坏话不敢称道您的才能,只是自己心中明白,藏在心里,不敢说出。
9、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这样一来,)即使想像过去那样被人疑忌、受到讥笑,难道还能做得到吗?在这方面,我对您寄予很大的期望,因此,最终才非常高兴起来。
第2个回答  2019-04-05
楼上的错了,应当如下翻译:
儿子如此痴迷,为什么不任他去做想做之事?
选自《王冕僧寺夜读》,是《宋学士文集》中的文章。而且楼主原文打错了,不是“葛不听其所为”,而是“曷(he
二声)不听其所为”,这是一个通假字,通“何”,为什么,怎么的意思。是说明王冕读书痴迷,而不是痴傻。
希望对您有帮助!为了鼓励,评一个最佳吧,谢谢~!
第3个回答  2009-07-09
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第4个回答  2019-06-28
5.10宰予①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②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④。”
【注解】①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的学生。②圬,涂饰墙壁的工具,这里作动词。③与(yú),语气词。诛,责备。④于,从。与,语气词。是,这。
【翻译】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像)腐朽的木头无法雕琢,(像)粪土筑的墙无法无法粉刷。对宰予还能责备什么呢?”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别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人开始,我改变了这种(观察人的方法)。
【评述】刻画了怠惰(比喻手法极为生动)、言行不一的宰予形象,反面论证了修身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判断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