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分追加50分】【求助音乐类专业人员讲解下什么是G大调,a小调,第几乐章等~术语】

本人很喜欢巴赫 贝多芬之类的古典曲目!
但是下音乐的时候发现很多都是什么:

贝多芬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二乐章
肖邦 夜曲-1 降B小调
巴赫 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巴赫 第二协奏曲第2乐章 勃兰登堡协奏曲

在这我有很多疑问!
请给我系统!记住!是系统的给我介绍下:
1、什么是B大调啊 a大调啊。。。。这些
2、我记得贝多芬的英雄,但是哪来什么第几乐章第几乐章的那么多?难道还分段不成?例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为什么还有巴赫 “第二协奏曲第2乐章 ”这种说法?难道还有第一协奏?第三乐章?这些有区别哦???我明明记得巴赫就是一个勃兰登堡协奏曲就完了!哪那么复杂啊!

额~我完全是一个没学过音乐的哈!只是喜欢听!刚才问的问题如果有什么闹笑话的包涵了哈!额!一定要系统的给我解释这些乱七八糟的什么意思!好让我下次去下载音乐的时候不会看着这些名字那么糊涂哈!额

  大调一般就是唱出来是:1234567
  小调是从低音6开始唱:67(低音)123456
  G大调就是从5(中央C)开始唱1
  a小调就是67(低音)123456
  G大调就是以Sol为初始音的歌就是G大调的歌
  G大调,就是主音为G音的自然大调。这里包括了两个概念,即“调性”和“调式”。这些都是乐理中基础性的概念
  G大调和C大调一样,多数以音5为主并且最后一个音也一定在5上
  调”的狭义概念就是音乐的高度,更准确地说,是主音的音高。当我们说某一首歌是“A调”时,意思往往是do=A。任何一个音都可以成为调式的主音,所以,这个意义上的“调”有12个,但由于等音的关系,共有个17个调名:C调,升C(降D)调, D调,升D(降E)调,E调,F调,升F(降G)调,G调,升G(降A)调, A调,升A(降B)调,B调。

  调式是由一个主音统辖几个音构成的固定音群组织。我们可以试一试:随便找一首歌,将其中出现的音一一记下来,删除重复的音,就会发现一共只有七个(或者六个、五个)音。反复哼唱这段旋律,还会发现在这七个音中有一个音起“领袖”作用,其它的音都有向它靠拢的趋势,这就是主音。例如,将《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作为分析对象,其中出现过的音(按照在歌中出现的顺序,并且删除了重复的音)是:do,so,mi,re,la,si,fa,共七个音。不管这首歌有多么长,也不管某一个音重复使用了多少次,我们可以断定不会有第八个音出现。在这首歌中,开始的音是 do,结束的音也是 do,因此,毫无疑问它就是主音。这样,知道了谁是主音,也知道了调式中包含哪几个音,就已经懂得了这种调式,所差的就是给它一个名称。

  大调式和小调式也可以称作大音阶和小音阶
  调式的种类很多,但应用最广的是这两种。尤其是自然大音阶,几乎在世界各民族都能找到。自18世纪以来,大小调式体系是欧洲音乐理论的核心,影响之大是无与伦比的。
  自然大音阶由七个音组成,其音程间隔为全—全—半—全—全—全—半的基础是七个自然音级,而七个自然音级是建立在五度相生的基础上的。我们可以随意以一个音为主音,按纯五度的关系向上、下两个方向寻找其它的音,比如从C开始,会得出F←(C)→G→D→A→E→B。将这七个音由主音开始向上排列,正好是自然大音阶 do,re,mi,fa,so,la,si。假定以G为主音,可以得出C←(G)→D→A→E→B→#F,排列成音阶的样式就是G—A—B—C—D—E—#F,其唱名仍然是do,re,mi,fa,so,la,si。可见,同样的音程结构可以在任何音高上实现;换言之,只要附合这样的音程结构,就是这一种调式,不论其音名是什么。

  同大调式一样,小调式也有“自然小调式”、“和声小调式”、“旋律小调式”三种。

  自然小调式是直接从自然大调式转化而来的,也是由七个自然音级组成,只是用la做主音,即la,si,do,re,mi,fa,so,la。其音程结构为全—半—全—全—半—全—全。小调式的第Ⅰ、Ⅲ、Ⅴ级音(即la、do、mi)也是调式中的稳定音级,但是,它的三个主要和弦(主和弦、属和弦、下属和弦)都是小三和弦,这使得它带有柔和、暗淡的色彩。此外,由于自然小调式的Ⅶ级音到主音不是半音关系,所以不具有导音的强烈倾向性。

  和声小调式是在自然小音阶的基础上升高Ⅶ级音形成的,音程结构为全—半—全—全—半—增—半,用唱名来说就是la、si、do、re、mi、fa、#so、la。这样等于是“制造”了一个导音,加强了调式的推动力。不过,在Ⅵ级和Ⅶ级之间的增二度很别扭,既不好唱,也不好听。为了避免这个不利因素,在作曲时通常不使这两个音连续进行。和声小调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调式,在欧洲传统音乐中它的使用频率超过自然小调式。

  旋律小调式的音阶在下行时同自然小调式完全一样,上行时则将Ⅵ级音和Ⅶ级音都升高。其目的是既保留导音的推动力,由避免出现增二度音程。下面是以A为主音的三种小调式的音阶,顺序为:1,自然小调式;2,和声小调式;3,旋律小调式
  乐章是一个由多个内部完整的部分组成的大的经典音乐作品(如交响乐、协奏曲等)中的一个完整的部分。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各个乐章一般按分明不同的速度、风格和节拍而排列。乐章的题目一般说明其速度(如快板、慢板等)、风格(如“热情的快板”等)或形式(如“小步舞曲”等)。
  经典交响乐的乐章排列是:
  第一乐章:快板
  第二乐章: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快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3
虽然前面有很多人答过了,也很专业,但是我认为对一个没学过音乐的人来说这些有些过于深奥了。我觉得对于一个欣赏音乐的角度来说,一下的回答足够了。

1,调性的问题
首先明白一个问题:
在音乐里的do re mi fa so la xi
对应的是C D E F G A B
如果你看见一个曲子写着“G大调钢琴协奏曲”的话,那么就是代表这首曲子是G大调的。G大调决定了乐曲的主音是G,也就是so,那么这首曲子的和弦就是建立在G大调的基础上的,比如它的起始音和结束音通常是so。而且是乐曲大调性质的,给与人光明的感觉,而非小调幽暗的感觉。

调性对于欣赏音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比如一个A大调的乐曲移到了B大调,对于听者来说无非是整个乐曲升了一个音高,旋律是不会改变的。

2,通常古典时期的交响乐是有4个乐章的,

* 第一乐章:快板
* 第二乐章:慢板
*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 第四乐章:快板

几个乐章和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交响乐。
但是随着古典音乐的发展,作曲变得更加自由,很多乐曲开始跳出规则的樊笼,于是这时的许多交响乐和协奏曲变成了三个乐章,但是乐章的目的没有改变,就是为了表达一首曲目的不同感情的变化。当然越到近代作曲就越发自由,这时乐章就没有什么限制意义了。

坦白的讲我说的并不专业,但是更容易理解,如果需要专业的回答,可以尝试搜索百度百科.但是说实话(也就是楼上各位copy的那些)这些东西并不适合理解~

参考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当然最好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7-28
大调 依照十二平均律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半音(DO、#DO、RE、#RE、MI、FA、#FA、SOL、 #SOL、LA、#LA、SI)开始,依照大调的音程排列次序来做出一个全新的大调,以C大调为例:
I II III IV V VI VII I
全音 全音 半音 全音 全音 全音 半音
A:主音、导音 :
每个大调都有七个音,您看到的罗马数字就是我们为这七个音排列的级数,第一个音为I级音做
为整个大调最主要的音常常被称为"主音",而第七个音为VII级音作为引导整个音阶再度回到主音的VII级音常常被称为"导音"。
B:大调的组成规则:
每个音之间的音程大小,依序为『全-全-半-全-全-全-半』,这就是大调的组成规则,我们将整个音阶分成两部分:『DO、RE、MIFA』 + 『SOL、LA、SIDO』,称之为"音型",每个音型含四个音,其间的音程距离都是『全、全、半』,所以一个大调就是由两个『全、全、半』音型,中间以一个全音连接而成。 整个大调音阶组成的口决是:"全全半、全、全全半"

小调是相对于大调而言的,现代音乐两种主要调式之一。以大调音阶中的第六音为主音。小调与大调相比可就简单多了,每一个大调都有一个附属的小调,而且这个附属小调所用的调号是共用
该大调的调号,我们可以将小调看成是"寄生"于大调的另一种音阶。将该大调的主音向下移小三度就可
以找到小调的主音了, 以C大调为例,其附属小调就是a小调。
通常用以表达悲伤的情感。
种类 自然小调,和声小调(第七音升半音)

乐章是一首大型乐曲中的一段,这个你可以理解。像奏鸣曲,交响曲等都是说第几交响或奏鸣,但有时后演奏的时候会拿出一个乐章,所以这时候才有第几交响第几乐章。

一般奏鸣曲是3个乐章,交响诗四个乐章,就相当于我们古代八股文写作有一个格式,西方音乐创作也有一个格式,是一样的道理的。
第3个回答  2009-07-26
交响曲一般都是4个乐章,协奏曲、奏鸣曲3个乐章的居多。为什麼要分乐章呢?简单说,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都属於大型作品,就象长篇小说一样,要分第几章、第几回。

一首曲子中的不同乐章,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严格地讲,单独听一个乐章是不对的,就象你只读《红楼梦》中的一回,不仅不能完整地理解《红楼梦》,甚至,你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段。再有,拿出一个乐章,说这就是某某交响曲,也是不准确的。你能拿著一个自行车车轮,说这就是自行车吗?

好多作曲家,一生中写过好多协奏曲,通常按发表时间先后分第一、第二、第三......。如果你发现某作曲家的第三协奏曲,那之前肯定是有第一、第二协奏曲的。每首协奏曲都自成一体,你在听第二协奏曲之前,不一定先听第一协奏曲。就象你看电影《哈利波特》,不看第一部,仍不影响看第二部。

象《勃兰登堡协奏曲》,实际上是巴赫为勃兰登堡总督写的一组曲子,总共有6首,每一首都是独立的作品。在一首协奏曲中,又分出几个乐章,乐章之间是一体的,几个乐章应该一起听才好。

最后,我想指出一点:国内一些不正规的唱片,或者网上的音乐链接,单看名字是《某某交响曲》,实际却只是其中一个乐章。这是很不严肃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标明第几乐章,或者注明“节选”。

大调、小调问题,我用简单介绍两点:
第一,假如一首被称为G大调的协奏,只能说明它的第一乐章是G大调的,后面的几个乐章未必是。也就是说,曲名上的某大调、某小调,主要目的在於区分,而不在於统摄全曲。
第二,对於音乐欣赏而言,大调、小调一般不用去管它。如果你有很敏感的耳朵,大调谱写的曲子一般辉煌壮丽,小调谱写的曲子一般比较柔美。
第4个回答  2009-07-13
1.自然大调(经常简称为大调),即中古调式中的爱奥尼亚调式,是调式的一种。自然大调包含七个音符,在唱名中分别是Do、Re、Mi、Fa、So、La和Ti(或Si)。C大调是大调中最“简单”的一个调性,因为它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升号(♯)和降号(b)的大调,在钢琴中只需弹奏白键。
比某个大调低小三度的小调,称为该大调的关系小调。
自然大调中的音符从主音开始,按照音高依次为主音、上主音、中音、下属音、属音、下中音和下主音,也可以称作主音、二级音、三级音、四级音等等。除了中音和下属音,下主音和主音之间是小二度,其他相邻两音之间都是大二度。相应的,A大调的主音是A。
小调是相对于大调而言的,现代音乐两种主要调式之一。以音阶中的第六音为主音。通常用以表达悲伤的情感。

2.乐章是一个由多个内部完整的部分组成的大的经典音乐作品(如交响乐、协奏曲等)中的一个完整的部分。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各个乐章一般按分明不同的速度、风格和节拍而排列。乐章的题目一般说明其速度(如快板、慢板等)、风格(如“热情的快板”等)或形式(如“小步舞曲”等)。

经典交响乐的乐章排列是:

* 第一乐章:快板
* 第二乐章:慢板
*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
* 第四乐章:快板

3.巴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指的是巴赫创作的第二部小提琴协奏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