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老舍先生的幽默和极富特色的京味语言(尽量从《四世同堂》里品味)

如题所述

一、通俗易懂的京味口语的运用  

《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用通俗的、地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人和北京事,这些经过他提炼加工的北京口语在《四世同堂》中担负起了叙述、描写和对话的任务,使作品具有了朴素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一)北京口语词汇的使用  

《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  

A.口语动词。从常用词的范围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例如:  

(1)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  

“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2)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  

“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B.口语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例如:  

(3)你拿去,那只是我的一点小玩艺儿,我没心程再玩了。    

“心程”,应是“心肠”,“肠”读轻声,故写为“程”。意为心思。  

(4)这一程子了,我夜夜失眠! “一程子”,时间名词,指一阵子的意思。  

C.口语形容词。例如:    

(5)你这个松头日脑的家伙!  

“松头日脑”,指人头脑反应比较迟钝,不灵便。    

(6)以她的社会经验,和所受的痛苦,她必能一扑纳心的作个好主妇。  

“一扑纳心”,所表示的就是我们普通话中所说的全心全意。  

D.口语副词。《四世同堂》中用了口语中各类副词,如表示范围、时间、处所、程度等等的副词。例如:    

(7)她笑了一下:“那敢情好!”    

“敢情”,表示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情况。  

(8)大哥,你想开着点,少帮钱家的忙,多跟冠家递个和气,不必紧自往死牛犄角里钻!    

“紧自”,指一个劲儿地。    

E.口语连词。例如:  

(9)你已经不是特高科的科长了,横是不敢再拿人!    

“横是”,表示无论怎么样的意思。    

F.语气词。例如:  

(10)喝!了不得,你连这一套全学会了!    

“喝”,在这里相当于“哎呦”。表示惊奇。    

2.北京口语中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A.惯用语。例如:  

(11)我可也不能给冠所长丢了钱,放下秃尾巴鹰啊!    

“放下秃尾巴鹰”,指放出去收不回来,多用于放债。    

(12)你要犯牛脖子不服气呢。    

“犯牛脖子”,指故意怄气,闹别扭。    

B.歇后语。例如:  

(13)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扩展资料

文学手法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文化批判的高手,在《四世同堂》这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透过小人物看抗日战争,透过战争思考民族文化,从而对民族文化作出理性的批判和继承。在表现“宏大主题”---战争的残酷、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生活的摧残、民族命运的颠沛沉浮、民族精神时老舍对叙事内容作了微观化的处理,收到了艺术化的效果。

在《四世同堂》中,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北平市民生活的凸显。《四世同堂》画面广阔,表现的时代是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反映的主题是战争对民族文化的考验和扬弃,描写的内容是小羊圈胡同市民生活的颠跛沉浮,市民生活在题材上得到了凸显。

《四世同堂》的描写对象涉及的主要家庭有七八个,主要人物有几十个,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各类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众多角色。在作品中,凸显的是每个人的成长历史、情感历史和生活历史,这一个个历史正式被“支离”的民族历史。

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历史,还包括瑞宣由彷徨到奋斗的历史,城市贫民刘棚匠、孙七、小崔们的人生历史等。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来展现历史事件是作品表现战争的独到之处,收到了用微观化、艺术化的手法展现战争这个宏大主题的效果。

《四世同堂》对“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历史和战争的虚化处理。在《四世同堂》中,战争只是表现主题的背景和底色。文章以时间为序,以“七七事变”为开端时间,以抗战胜利为结尾时间,记述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如七七事变,松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大捷、汪伪政权建立、珍珠港事件、日本投降等等。

但作者在表现这些历史事件时,不是直接描写事件的发生、发展、曲折和高潮,而是透过人物的眼睛、活动、所见所闻和思想来描写,将人性放置在战争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加以观照,从而使《四世同堂》达到了一种超越历史眼光和政治意义的审美力量和人性力量。

在这里战争不是按照编年、纪传等方式的客观描述,也不是为了给统治阶级的政治生活有所裨益,而是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和剖析,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反思战争。

将战争作为背景和底色是《四世同堂》消解历史这个宏大主题的重要方式,在反映历史事件时,作者避开了惨烈的战争场面、正面战场的描写,而是营造一种战争带来的凝重、窒闷的氛围和背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世同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一)、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将“儿化音”运用到文章中,加强了人物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性,增添了小说的“京味”。
如: 1、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
去。 2、为了赶走困倦,他那一向会扯动的鼻眼象长了腿儿.似的,在满脸上乱跑,看着很可笑,又很可怕。
3、全胡同里理的孩子,不管长得多么丑,身上有多么脏臭,都是李四妈的“宝贝儿.”。 4、一会儿.,他要请干姊妹们来打牌。
5、高第的短鼻子上皱起不少条儿.笑纹。
6、他专心一致的要给若霞创造个新腔儿.。
7、嗨!你们俩上哪儿.
? 8、小崔们虽然不会说这些名词,心里却有一股子气儿.,一股子不服人的,特别不服日本人的,气儿.。
9、唉——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歌声在香气中颤动,给苹果葡萄的静丽配上音乐,使人们的脚步放慢,听着看着嗅着北平之秋的美丽。
1 0、“喝。好大的架子!”晓荷撇着嘴说:“赶早儿.别跟我这么劲儿.味儿.的!告诉你,招弟,二小姐,作了特务!”
诸如此类的描写,将北京的独具个性的语言彰显的生动、有趣,丰富了北京市民文化,将北京市民的独特的乐观、幽默展现于面!

(二)、方言土话
《四世同堂》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口语词汇,丰富的词语类别,凸显出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都多多少少的折射出北京方言的影子,在《四世同堂》这部小说中运用的北京方言中也涉及了各种词汇类型。在名词的运用中,比如“今儿个”“明儿”“下半天”“老年间”等,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嚼谷”“门了”等是表示物类的名词。除了名词,动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常见的方言动词有表示人的思想活动的,比如“拉拢”“咂摸”“照应”“交派”等,在《四世同堂》中都有应用。再如,有些形容词对人物的行为、事件以及气氛的渲染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如“地道”“水大漫不过鸭子”“惺惺惜惺惺,好汉爱好汉” “心里没病不怕冷年糕”等,都是北京方言中的常见形容词汇。北京方言在《四世同堂》中的应用,使得小说更加贴近北京市民的生活,这些方言词汇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生命力,使得生活在老北京胡同文化中的百姓读起来会觉得倍加亲切,即使不是老北京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语言的趣味性,语言中透露出了北京方言的神韵,加上方言是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在小说中使用,也符合人们的口语表达的需求,而且结合了社会语言环境,使得语言的运用更加独特。
其中,不乏一些幽默的比喻用法。
1、有刻面人物心理活动的比喻,例如:
①她的话里本也骂到桐芳,可是桐芳已躲到自己屋里去。象得了胜的蟋蟀似的.........在盆儿里暗自得意。
②一出门,他极自然的奔了三号去。一进三号的门,他的心就象春暖河开时的鱼........似的..,轻快的浮了起来。
例①是摹写桐芳反抗大赤包而袒护小崔获胜时的窃喜心情,例②则是写瑞丰被免了职却仍不觉悟,不听兄长瑞宣的忠告,背着家里人,奔往冠晓荷蒙的狂喜心情。虽都是写喜悦心情,但由于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境况也各异,所以所用比喻也不相同。前者用“得了胜的蟋蟀”作比,以突出“暗自得意”的心理;后者用“春暖河开时的鱼”作比,以突出心儿的“轻快”。既准确贴切,又形象生动。
2、描写人物外貌和举止行为的比喻,例如,
①“大赤包近来更发了福,连脸上的雀斑都一个个发亮,好象抹上了英国府来的..........黄油似的....。她手指上的戒指被肉包起来,因而手指好象刚灌好的腊肠........。”作者将大赤包的肥胖、贪婪做了无情的鞭挞,深刻的揭示了其内心的丑恶。
②“在她的陷进很深的眼珠里,有那么一点光。这点光象最温柔的女猫怕淘气的...........小孩动她的未睁开眼的小猫那么厉害................,象带着鸡雏的母鸡感觉到天上来了老鹰那..................么勇敢...,象一个被捉住的麻雀要它的小嘴咬断了笼子棍儿那么坚决。..........................”作者通过描写钱太太的锐利的眼神,将其坚毅、果敢、决绝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突出了社会底层弱者形象的不屈与隐忍。

(三)、独具一格的北京腔调
北京话是一种在声调的音乐性、优美性上很讲究的语言。老北京各个行当都有各自的“吆喝”。卖糖葫芦的、卖半空儿的、卖面茶的、卖雪梨的,都有自己的一套兜售“语言”,这特殊的语言是要用类似唱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伴有长长的拖音,听起来非常艺术化。往往人们一听这吆喝,就知道这商家卖的什么什么货,货正宗不正宗。北京话的日常语言虽然不用“唱”出来,但是字与字之间的声调安排也是有讲究的。这样的语言特征自然是经过长期演变发展的。小说《四世同堂》将这种京腔京韵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复杂的称谓语
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四世同堂》描写的是处于三四十年代抗战的时代背景下,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浮沉荣辱、生死存亡。小说中的亲属称谓、社交称谓的使用纷繁复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为我们呈现了形象鲜活的实例。
亲属称谓语对家族中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的亲属,按照关系亲疏、辈分大小、年龄长幼、性别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复杂的称谓,有详细的区分。,《四世同堂》中的亲属称谓语以其复杂性、多样性见长,作者按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长辈对晚辈的称谓、平辈之间的称谓,对亲属称谓语作了系统的概述。
如, 1、按照晚辈对长辈的称谓,一般分为直呼亲属称谓、排行+亲属称谓的形式。如:太爷爷、爷爷、外婆、爸爸、妈妈、四太爷、四大妈、二叔、祖父、公公等。
①“比四爷爷...多一点,十三块四!”
②“请吧!钱伯父...!”瑞宣闪开了路。
③“四太爷...!您是好意。告诉大伙儿挂白旗,谁爱挂谁挂,我孙七可就不能挂!我恨日本鬼子!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教他们知道知道我孙七的厉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