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出格禁播十年,收视率创最低记录,《走向共和》为何现在被封为神剧了?

如题所述

前面李鸿章还在给盛宣怀上课,刚刚阐述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画面一转,就到了远在广州的万木草堂,大家还在思索李鸿章的醒世恒言时,康有为突然蹦出来指着远方:“你说得不对!”

当然是李鸿章说得不对啦,他说自己从曾国藩那里学到了一点皮毛,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够略修己身,德行职守:“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这一套理论是从自我约束的角度考虑的,换到康有为的理论中,就变成了道德。也就是说,约束这些官员的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而是变味的道德:“你说得不对,这不是修身的问题,也不是伦常的问题,不是个人品质问题,也不是好人坏人的问题,一句话,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其实从这时候开始,康有为的主张都是没问题的,李鸿章宣传的是人治,而康有为宣传的是法治,这也算是一种进步。



康有为两次出场都十分惊艳,前面赴考时是一副势在必得,这里又变成了痛心疾首。先不讲他刚才跟学生们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最起码他找出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制度问题。《走向共和》讲到这里,我们大体也就明白了这么一条主线,既然是走向共和,那么必然有各种势力登台。李鸿章的主张我们基本上也看到了,一开篇他就说了:“太后之事无小事!”其实就是看菜下锅,以人为本,这个人并非人民,而是指当权者。至于谁来约束当权者呢,他的想法是律己,就是靠修身养性来约束权力,以此来控制权力欲。

康有为这里更提高了一层,他的主张是变更制度,通过制度来约束人。说完这句话,康有为停下来擦了擦汗,啥意思?底气不足啊,哪有大人物说话说一半擦汗的,也可以理解成他终于鼓起勇气跟学生们提到了这个主张,那就是大清朝制度出现了问题。不要小看这个学说,这可是康有为历经多年苦思冥想,最终想出来的问题根源:“所悟日深,因显微镜之万数千倍者,视虱如轮,见蚁为象,而悟大小齐同之理。”



既然旧制度出了问题,那么旧制度之下的科举制度也是糟粕制度了,康有为又为什么心愿往之呢?估计,他也是怕学生会这么提问,所以自己先回答了:“我讨厌科举,讨厌透了,那些章句小楷,岂能考出我心中锦绣,宇宙关怀?”我想起了宇宙大将军,梁汉帝侯景,这家伙当相国的时候,就飞扬跋扈:“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依汉萧何故事。”即使这样,还不满意,于是给自己封了个宇宙大将军,简文帝听说后,大惊:“将军乃有宇宙之号乎?”结果没多久,这个皇帝就被宇宙大将军毒死了,而这个宇宙大将军却屈尊当了皇帝……

大清朝还在内斗,日本国内却引发了浩浩荡荡的争论,但这种争论是一边倒的倒向了战争。小村回到日本,先去吃了饭团,并对饭团店老板进行洗脑,营造日本国民对大清朝的仇恨:“如果没有这个梦,你就不配做大日本帝国的国民!”而日本的天皇也在思考怎么对付大清朝,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就在这里,慈禧想着怎么对付自己人,日本人想的是怎么对付大清。明治天皇和福泽喻吉聊天,他们指出了大清朝最大的问题,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即使出现一百个李鸿章那样的人物,也无济于事。”

而在门口等待的大臣们,日本外相说的这句话才是全剧最经典的台词之一,至今仍被各国的政治家们屡试不爽:“国民的共识是太重要了,要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将国民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对清国的仇恨上面去!”这一招太高明了,将会成功激起日本国民对大清朝的仇恨,即使大清朝没有称霸东亚的想法,日本也给你臆想出有这种想法。实际上,甲午中日战争开战之前,之所以明治天皇要大力发展海家,并非因为北洋水师阅兵,而是因为其两次到访日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0
虽然历史剧很多片都能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但大多数只能还原主要人物,只有几个角色能做到非常相似,而且是在现代的化妆技术之下的,走向共和作为一个十几年前的连续剧,其演员造型的还原程度直到现在依然让人非常惊艳。
第2个回答  2021-04-05
相对来说是国产历史剧里拍得最好的(除了甲午海战和慈禧太后天津阅兵那种糊弄人的少数几个镜头以外)
第3个回答  2020-12-20
因为这部剧的台词和故事都是很还原真实历史的,而且制作上是非常的用心的,
第4个回答  2020-12-19
我认为是非常好看的,画面非常精美,剧情非常独特,故事十分有趣,情节很紧凑,非常吸引人的眼球,看了之后令人非常难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