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资料

不要网站,不要各个地区资料,要现代的!

神州七号是中国航天的重要阶段,现在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已经开始研制,按照计划是在2008年实现发射。届时,神舟七号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太空行走)技术。原计划2007年发射,但由于部件的技术问题被推迟了半年,计划2008年发射.
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枚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使火箭的工作状态更直观。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担任。荆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间,他们要把载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后完成有人的交会对接工作,预计还有五六枚火箭的发射任务。 与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七发射时间基本敲定 .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现任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在重庆透露:“神七”飞天的时间定为北京奥运会之后的2008年9月,将搭载3名航天员。 “神七”的准备工作非常顺利,火箭的准备工作今年年底就可完成,目前正进行3名航天员的选拔、训练。与“神六”不同,“神七”增加了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包括行走、操作、拧螺钉、安装设备等项目“神七”将继续在酒泉基地发射。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为下一步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神七”之后,我国航天的另一大目标是建立自己的一个20吨重的太空站 。你凑合看看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0
神州七号是中国航天的重要阶段,现在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已经开始研制,按照计划是在2008年实现发射。届时,神舟七号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太空行走)技术。原计划2007年发射,但由于部件的技术问题被推迟了半年,计划2008年发射.
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枚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使火箭的工作状态更直观。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担任。荆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间,他们要把载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后完成有人的交会对接工作,预计还有五六枚火箭的发射任务。 与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七发射时间基本敲定 .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现任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在重庆透露:“神七”飞天的时间定为北京奥运会之后的2008年9月,将搭载3名航天员。 “神七”的准备工作非常顺利,火箭的准备工作今年年底就可完成,目前正进行3名航天员的选拔、训练。与“神六”不同,“神七”增加了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包括行走、操作、拧螺钉、安装设备等项目“神七”将继续在酒泉基地发射。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为下一步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神七”之后,我国航天的另一大目标是建立自己的一个20吨重的太空站 。你凑合看看吧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2-04
推荐答案2009-09-15 17:15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州七号是中国航天的重要阶段,现在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已经开始研制,按照计划是在2008年实现发射。届时,神舟七号将重点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太空行走)技术。原计划2007年发射,但由于部件的技术问题被推迟了半年,计划2008年发射.
发射神舟七号飞船的仍然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此前这种火箭已经成功地将六艘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术基础。目前新一枚运载火箭元器件的采购与生产已经展开。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一次他们将采用质量更高的元器件。针对前几枚火箭的飞行情况,科研人员还将对这枚火箭进行局部改进,来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们还考虑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摄像头,使火箭的工作状态更直观。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整个二期工程的所有发射任务全部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担任。荆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间,他们要把载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后完成有人的交会对接工作,预计还有五六枚火箭的发射任务。 与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七发射时间基本敲定 .
日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现任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宋征宇在重庆透露:“神七”飞天的时间定为北京奥运会之后的2008年9月,将搭载3名航天员。 “神七”的准备工作非常顺利,火箭的准备工作今年年底就可完成,目前正进行3名航天员的选拔、训练。与“神六”不同,“神七”增加了航天员的出舱活动,包括行走、操作、拧螺钉、安装设备等项目“神七”将继续在酒泉基地发射。
从神舟七号开始,我国进入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在这一阶段里,将陆续实现航天员出舱行走、空间交会对接等科学目标。为下一步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神七”之后,我国航天的另一大目标是建立自己的一个20吨重的太空站 。你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第4个回答  2022-07-07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以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总结: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飞跃,我国载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称奇,令亿万中国人民备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时间,六艘飞船,六次突破,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弥补了物质技术基础的不足,创造了中国载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跃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