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文本

如题所述

天等镇荣华实验学校 王彩花 做语文教师的都知道文本解读的重要,但看当下的语文教学,重学习方式变革而轻文本解读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老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先确定形式,再找相应的文本内容来套,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其结果势必导致课堂的低效,零效甚至负效。 教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文本解读问题,而文本解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确定“教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怎么教”很可能南辕北辙。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凸显语文学科的功能,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现高效课堂,深入解读文本无疑成为根本之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本解读,已成为制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高低、精彩与否的关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来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呢? 一、深度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 深度语文培植的是学生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的确,有些文本粗看似乎很为浅显易懂,似乎没有什么语言特色或深刻内涵。我们会觉得没什么好教的。但实际上,不是没什么好教,也不是没什么好学,而是我们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如果我们把文本提升到文学层面,把文本提升到文化层次,如果我们善于挖掘这简单中的不简单,往往简单的文本就会变得不简单。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古诗,古诗寥寥数语,去解读它,也实在是太为简单了。但我们对古诗的解读不能只停留在对诗词意义的理解上,应追求一定的意境深度。在解读古诗时应先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再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品味语言的意境与深意。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读一两遍,就能知晓其中文字的大概意思,但倘若我们不去进行深度的挖掘追寻,又怎能体会到李白在茫茫月光中走向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呢?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借助文本中的注释,动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对诗意的理解是不在话下的。但如果我们满足于常规的解读,就不可能预约课堂的精彩。当教学有了深度探寻时,课堂也将很难变得深刻。一位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诗意,感悟了诗情之后,设置了这么一个问题:“同学们,柳宗元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把文本引向了纵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散心。”“他可能很痛苦,借风雪来磨练自己。”“他在锻炼自己的意志。”“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正处于冰天雪地之境,所以,就独自一人冒雪在江中垂钓。”……而当一个颇有灵性的学生石破天惊地说了一句“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一个春天。”时,老师也一下子有如神灵附体,接口一句雪莱的诗:“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难道说不美妙吗?是深度解读给予了课堂以活力。 二、正确引领文本的多元解读 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把握“度”。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前提。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多元”解读要关注价值取向的引导。一个课堂有多少个学生,就会有多少种声音!但不等于可以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随心所欲地误解误读;不等于信口开河、故意唱反调,以显示“与众不同”的“独创”。“多元”是有“界”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总会有个“作品视界”范围。“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作为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在注重多元理解的同时,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具权威的、认同度高的观点作为学习的主要依据。 教师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学中就不能恰当及时地对学生偏颇的甚至错误的多元解读进行引导、点拨、指正,那么有时“无知成了有趣”,“独特体验”不知不觉中成了荒唐和肤浅解读的保护伞。 只强调一元,不注重多元或否定多元是错误的;而只强调多元,否定价值取向又实属矫枉过正。因此,在当前弘扬“多元解读”这一主旋律的同时,必须处理好“多元”与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在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凭借教育智慧规范多元,聚合多元,提升多元,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在实施贯彻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三、细细爬梳文本的词句品读点 品味精彩优美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感情共鸣,从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与语感。同时,品味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细腻的、入微的、动态的,对学生来讲是刻骨铭心的,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到难以言表的愉悦感,这就是文本解读有效性的最好见证。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细细咀嚼着语言的魅力,在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习得了言语形式,较好实现了“言”“意”兼得。所以,教师解读文本时细细爬梳文本的词句品读点,抓住文本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品味其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这才是真正找到了提升学生言语智慧、培育学生精神人格的有效策略。 四、恰当寻求文本的拓展链接点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所以往往较为短小,但却不失精美。这些节选都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或缩小,或删改,其相对于“母体文本”而言,是一个“子文本”。还有一些文本,虽然是独立的,不像前两者那样是冰山一角,但它却拥有许多的“连锁文本”,也就说它有着同题的或者是同一思想情趣的,同一主张的,同一表达手法的文本。或者说是完全独立的,不同的“对立文本”。针对文本固有的特殊性,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时如果仅着眼于此篇、一点来解读,那无疑是片面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对于这类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我们可适当地进行拓展链接。要在纵向的文本延伸中求得文本内涵的丰厚和充盈,尽可能拓展教学的宽度,拓宽师生教学、学习的视野,让教学变得大气、厚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师演绎精彩课堂时,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让我们为之击节叫好。他们的教学有着一个明显的共同处,就是文本的拓展恰到好处。 经典类文本的解读,要寻求母本的回归。 一篇文本的学习,带动多篇文本的阅读,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内涵的,有效的。 五、准确捕捉文本的切入点 文本的切入点只能存在于细读之中。并非先有一个贴着标签的切入点,然后供你来慢慢地细读。所以,我们应沉入言语、逐字逐句地解读,在细读中捕捉文本的切入点。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这是读书人的切身体会。语文教师,是学生与文本间的一座桥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担负起深入解读文本的责任,认真钻研教材,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读通、读厚、读薄、读准。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拔着;学生才能自己读,读明白,读得“言”“意”兼得,才能既看到文本表面的风景又领略到文本背后的绚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