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什么

如题所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体现了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观海,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表现出意境开阔 气势雄浑的特点。 

原文:

《观沧海》

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而行发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茫茫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的宽阔,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是葱茏的树木和繁茂的花草,萧瑟的秋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涌着巨浪,似要将宇宙吞没。日月的运行升降起落,好像从这大海的胸中发出来;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作品赏析:

《观沧海》这首诗,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全是眼前景物,不过后文中的日月星汉,是曹操想象之景,并不是真实看到的景物。诗中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3、作者简介:

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沧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3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除了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还含蓄的点明了(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2.还有《观沧海》中诗人借(写沧海)来表达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1-23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交代出诗歌发生的地点,背景。接下来,就要抒情言志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