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好官的故事

如题所述

中国历史上的好官的故事:

1、包拯很聪明地巧判孩子的刑

在白族,两名妇女为一个孩子出庭。县长决定让他们中的一个牵着孩子的手。赢得这只手的人就是抱着孩子的人。

县长说:谁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她放手是因为她爱她的孩子!你没看见她眼里含着泪吗?后来,包拯把孩子还给了母亲。

2、包拯三次弹劾张尧佐

张耀祚是宋仁宗的宠妃张美美的叔叔。他没有什么才能,却靠着张美美当政。起初,张志军被任命为三部使节。包拯强烈反对。

他规谏皇上,说像张耀祚这样的人连个小官吏都算不上,更不用说像三秘书这样的官吏了。然而,任宗不但不理会他的劝谏,而且封张耀祚为太守。

包拯很伤心。他继续规劝并愤怒地斥责张耀祚,但任宗还是不听。次年,任命张耀祚为团南医院使节。包拯第三次劝谏皇帝。他甚至在法庭上与皇帝当面争论,最终迫使皇帝停止做张的官员。

3、匡忠理直气壮,修建了水利工程

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岗人。匡仲在担任苏州总督的一生中取得了杰出的政治成就。

直接减少官府粮食供应,实行税收抵扣法,减轻人民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清理官僚主义,纠正风气,注意清理冤屈,理顺人民群众的怨气。他按时间表办事,每天都问郡里的案子,一遍又一遍。

在他上任的头8个月里,超过1500起案件被结清。他办完案件后,无论大小,基本上都不能叫老百姓错,土豪不敢做坏事。

如今,只要提起匡仲,人们就会立刻想到十五关里那个愿意冒险、敢于伸张正义、为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官员。

此外,他还修建水利工程,开办学校,推荐人才和其他好事,为党的利益。匡仲在位13年,先后三次离职,三次留任。他为苏州人民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最后,他因劳累而病倒,病逝。邝中死后,苏州和七县的人们都建立了祠堂来纪念他。

扩展资料:

当官的应该诚实、懂事,为人民谋利益。

一是坚决查处腐败分子。这应视反腐败为一项经常性和有效的措施。第二,要从制度上解决。

出现滥用权力、玩忽职守、侵权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核心领导权力过大,权力过于集中,无法抑制。政府还应该推进机构改革,建立人民监督制度。

人民可以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只有人民监督公务员,公务员才能避免腐败。加强廉洁自律措施。

反腐败是一场艰苦的斗争。不论参与这场斗争的人是谁,不论地位有多高,贡献有多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和例外。对任何违反党纪国法的人,都要依法从严惩处。

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必须牢记自己的宗旨和观念,正确行使权力,不受名利、金钱、人情、侥幸的束缚。

永远践行政治道德,永远想到贪婪的危害,永远有一颗纪律性之心,淡泊名利,清廉官员,永远保持公务员的本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1、包拯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2、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3、林则徐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参加过抵抗英国侵略战争的魏源于1844年编撰的《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4、狄仁杰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5、诸葛亮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桓温追封他为武兴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16

1、西门豹

西门豹,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2、赵广汉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

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3、狄仁杰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4、陈希亮

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5、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

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4
历史上的好官有很多,比较出名的有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这都是记载在史书上的好官。
第4个回答  2019-12-23
中国历史上的好官的故事有林则徐禁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