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官清廉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好官找一种相关故事读一读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为官清廉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好官找一种相关故事读一读

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清官故事如下: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应该是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包拯作为宋朝名臣,因其铁面无私的正直形象被人们誉为“包青天”。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做过许多有益于百姓平民的好事,“不爱乌纱只爱民”,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宋代以来,关于包拯的口碑、话本小说、戏剧曲艺乃至当代的电影电视就演义了许许多多他清正廉明、刚直不阿的故事,演义的结果,使包公的形象更丰满,甚至神化、传奇化。包公“包青天”成了人们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包拯在“京官”开封府尹任上不到一年半光景,描写这一时期他断案的故事无疑是最精彩的华章,传播之广,渲染之烈,溶进了人们炽热的“包公情”。

历史上的包拯当然没有传说或舞台上的包公那般神奇。他既有政职、军职,亦有文职,甚至有闲职,还做过谏官。包拯能流芳百世,恐怕主要在于他的刚直清廉,高风亮节。

扩展资料: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肇庆)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

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

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3

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出现过不少一心为民的清廉官吏,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晏子、黄霸、杨震、包拯、于成龙等人。

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在位期间长达五十余年,辅佐过三位国君,一直以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当初辅佐景公时,因为看到天空出现彗星时,劝说其减轻税负徭役,进一步提高了齐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更多人免于饥饿的困扰,又因其廉洁从政节俭自律,被后人誉为“千古楷模”。

黄霸是西汉时期名臣,早年因待诏身份捐官做了侍郎谒者,因自己的兄弟犯罪,受牵连被弹劾罢官。后来靠着捐谷求官,当上了补左冯翊,主要负责管辖沈黎郡钱粮事宜。由于其在任期间公正无私,备受上司赏识,不久就担任河东均输长,后来因清正廉洁被举荐为河南太守丞。

由于黄霸熟稔法律条文,勤政爱民,因此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爱戴。等到汉昭帝即位后,不少各地官吏以执法严酷为能,只有黄霸依然使用当初的法律,因此获得仁厚的名声。后来直接代替丙吉为相,自身的权利也到达了顶峰。

杨震是东汉名臣,少年时期就天资聪慧,博览群书,研习过《欧阳尚书》,年轻时就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但是时运不济,五十岁是举茂才出身,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等职。由于其为官正直,不屈权,受到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最终被罢免遣返回乡,落得个饮鸩自尽的悲惨下场。

包拯是北宋名臣,早年因登进士第,曾担任过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等职。因其为人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攀附权贵以及清正廉洁,敢于替老百姓申冤,在当时就有包青天的美名。

于成龙是清初名臣,早年担任罗城县知县时因明确保甲制度,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备受拥护。后来因管制有功被任命为四川合州知州。当官期间从知州到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一直到江南江西总督。由于其在位二十余年里政绩卓著,并以清廉刻苦而闻名,因此被康熙称赞为“清官第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24

相关故事

1、海瑞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

海瑞一生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体察民情,革除弊政,积极反对贪污和奢侈;禁馈赠,惩贪官,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审理积抑,昭雪了许多冤狱。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

海瑞不仅为官清廉,生活也十分俭朴,清苦之行举朝第一。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月,七十四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死后仅余葛帏旧衣,赖同僚捐治葬具才得葬殓。

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故海瑞深得百姓拥戴,发丧之日,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被百姓呼为“海青天”。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2、胡质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

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3、子罕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4、杨震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5、周恩来

很多人的印象中,周总理都是服装,风度翩翩。其实,他只有几套料的服装,大部分都穿几十年,有的破了,补补下继续穿。有一次,他穿补过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的工作人员看着说:‘总理啊,你这套礼服很早就要换了。’

他笑笑说:穿有补过的衣服照常可接待外宾,补过的那些痕不要紧,让别人看到也不要紧,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才是真的难看。听完这些话,我感觉挺感动,人很多都会攀比,衣服没破一过时类,就不穿喽,比起以前的人,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讲他住房方面,建国初期,周总理搬进去中南海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一直到他老去。西花厅是清朝时修建的老平房,潮湿阴冷。身边的工作人员于心不安,很多次都提出要帮他装修,但是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趁他和他牵手的去外地时间比较长,对西花厅保护性的维修。

总理到来厝里一入门就惊讶地问:“啊是什么回事?谁啊叫林修的?!“他还说:”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是一大片人:带一个坏头,影响也是一大片。所以,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新添的那些地毯、沙发、窗帘、吊灯都退退掉。

他还未刷,对这次修房的事情,他主动在国务院会顶作三次检讨,向那些到会的副总理和部长说:”林千万不要重复我这个错误。‘听到这些,我还是觉得感动。实话实说,我以前迟到写一张检讨都要拖好几天。周恩来身为总理不是他做的事,他都勇于承担。

扩展资料

两袖清风”,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辞海》解释为“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然而,如果追根溯源,无论是“做官廉洁”还是“穷得一无所有”,都不是其本义。

“两袖清风”本义为衣袖迎风摆动,姿态飘逸的样子。因为在古代宽衣阔袖为王公贵族、官员士子流行的服装款式,若迎风而行,衣袖自然会随风摆动,诸如“两袖清风和月偃,一壶春色透瓶香”,“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等句中均有类似用法,在不同语境中,“两袖清风”还常被活用为“两袖春风”“两袖秋风”等。

在这些诗句中,作者借助衣袖、清风的意象融入自己或潇洒、或淡泊、或惆怅、或苍凉的感情色彩,但均与清廉无甚关联。

前文中提到,在古代,宽衣阔袖为王公贵族、官员士子流行的服装款式,这样的衣服往往是少有衣兜的。那么,要随身携带一些散碎杂物,比如银子、扇子、书信怎么办?于是人们就想到把东西藏于袖中,正所谓“袖里乾坤”,如《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写道: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

我们今天常用“袖珍”一词来形容极小的东西,就是来源自此,在古时专指那些精致小巧、可以被放入衣袖的物品。而为了防止物品遗失,袖里通常缝有一个口袋,口袋的方向与袖子相反,形状为收口梯形,这样即使双手下垂、作揖或行走,里面的东西都不会掉出来。

既然袖子常被用来放银票、银子,倘若一个人生活清贫,手中没有什么钱,他的衣袖自然是“空空如也”,只有“清风”了,所以“两袖清风”就被用来形容穷得一无所有,即清贫之意。倘若一个官员生活清贫,甚至穷到袖中除了“清风”什么也没有。

那么他大概率是为官清廉、没有贪赃受贿的。于是由生活清贫,“两袖清风”又引申为形容官员为官清廉。与此相关的历史典故和人物有很多,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明朝廉吏于谦的故事。

于谦是浙江钱塘人,自幼聪颖过人,年纪轻轻便写下了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始终清正廉明,兴利除弊,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他在河南、山西巡抚任上时,官场贪赃纳贿蔚然成风,外吏入觐时,常常从百姓手中搜刮当地特产作为礼物,赠送给朝中要员。而于谦每次回京城议事,从不曾带任何礼物,有人私下劝他“识时务”“遵循惯例”,他便作《入京》诗表明心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自己惟愿不给百姓加重负担,宁可只带两袖清风入朝面圣,是何等的高风亮节。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革命烈士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很多困难的地方!”翻阅党史,老一辈革命家的一生,不仅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廉洁自律、坦荡无私的一生。

毛泽东参加革命后,给自己规定了“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对革命无利的事情”,被同志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一生清廉,严格要求家人和身边干部“私人的事不坐公车,不沾国家的便宜;亲属来机关探亲,就餐自己买票,不沾集体的财富;不得以总理的名义接待或收受礼品,不沾机关和个人的利益。”

陈云一生粗茶淡饭,衣着简朴,一件1961年买的衬衣,一直穿到1995年去世,足足穿了34年……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作风帮助共产党人坚定革命意志,铸牢信仰信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2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栏目做了一个特别节目,要架起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桥梁,古典和当代的桥梁,领袖和人民的桥梁。这个节目叫《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

平“语”,顾名思义,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总书记的语言,是他在各种讲话中引用过的经典名句。第二层是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

第三层是说这些语言关涉到修齐治平的宏大理想。总书记一向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乐于用典,善于用典。这些用典本身就意味着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思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节目的核心与载体。

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立德,总书记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我们提出来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

我们在讲为什么立德,因为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现在我们每一年都会评选全国道德模范,会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就是想把这种德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注入社会,注入人心。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实也可以从很多人的身上感受到、学习到这种强大的力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6-09
西门豹主人公西门豹
包拯,包拯为官清廉公正无私,自己的舅舅犯了法也要打板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