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题所述


关键词:

心智 技能 有效选择

这几天写的一些片段有好几篇都聚焦于学习成长的分享,总想说清楚理论和我们现实的需求,但总觉得说的不通透,很是有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的感悟。

我们平时提到的学习,大多数关注的是方法和工具论的学习,这是有所偏差的,因为影响我们能力呈现和学习最终效果的是我们思维模式+技能训练的能力。

他将个人的心智、思维模式比作内功的修炼,而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属于招式和技能的外功练习。通俗的解释就是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实战也枉然。也就是说,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好的武功套路和心法,但决定我们最终成就的是个人思维模式的修炼程度和实战技能的水平。从这两个纬度去阐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自身当前的主要目标。

从内说,一个人对事物认知主要呈现为他的各种价值观,一个成熟的人,他不仅是内心强大,面对困难和痛苦,敢于面对,有恒心和毅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符合当下自己所需的有所抉择并坚守下去。他的优势之处在于能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让自己尽量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也是我们说的做正确的事。

从外说,他们不盲目相信专家和各种理论,他们热衷于将学来的知识积极的实践检验,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项技能。在这一点上我更喜欢借用李小龙的说法,练过一万招不如将一招练习一万遍。这也是我在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具体的方法论和工具指导是需要日积月累,日有所增的。这也可以理解为正确的做事方法。

明白内功和外功的道理,我们在选择上更容易根据自身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侧重学习。比如,我们日常所说如何快速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手,就应该先找到模版,找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按照模版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性小目标,再将小目标落实到每天。每个时段的可量化的动作中去。只要我们不断的对目标进行细分,并有效的进行管理,我们就可以借用身边的资源去固化练习,最终快速达到基础的行业高手的基本要求。

但另一个方面,技能的有效运用他是在场景中得到实现的,有的时候从恶劣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高手,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技能的纯熟度,更在于他的内功,即个人心智的成熟度上。比如足球界爱思考人生的巴神和曾经国米国王的阿德。

我们通过这两个纬度对学习进行提炼,目的不仅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更多的时候是提醒自己,在我们面临抉择的时候,更应该去遵从自己所需,让自己内心更强大,聚焦最想要大达成的目标,去追求刻意的练习。让自己技能强大,更是独立思考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1

1


国庆期间,简书湖南群组织了线下作者聚会。


小伙伴们聊天时聊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于同一个事件,大家的收获不一样?


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作者是很致命的。


没有收获等于没有文章。


没有深度收获等于没有深度好文。


即使不写文章,对于一件事情,没有收获,就等于没有成长。


于是,我阴森森的回答:因为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不一样。


知识体系是什么?


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系统。


翻译为人话就是:从点到线到面到系统。


我为什么会说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不一样就决定收获不一样呢?


因为知识体系决定了看山是山还是看山不是山。


2


最近在看脑残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一瞬间被杨洋圈粉。


当你喜欢一个明星你会怎么做?搜索他的各项资料,年龄、学历、星路历程等!


于是杨洋就成了一个知识点。



突然来个点,有没有很诡异的感觉


《微微一笑很倾城》,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演员、小说作者(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等等又成了一个知识点。


两个知识点之间,因为杨洋的的参演有了联系,于是成了一条线。




《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另一个主角郑爽,也是一个知识点,三点就成了一个面。



郑爽的前男友张翰也是一个知识点。然后我还神奇的发现,杨洋和张翰同时参演过《少年四大名捕》。这样多个面的联合就形成了一个系统:(不要纠结我画的是平面图,我想画立体图来着,画不出,呜呜~~)



这样一个简单的图就是简化得不能再简化的知识体系了(偷懒,你懂的~)。


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散发出很多的关联线,关联上其他的知识点,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


比如杨洋还能形成这样的体系:




我知道你会吐槽我这两个体系太肤浅,体系哪有这么少的知识量、这么简单的联接。


而我只想用简单的图把复杂的东西说清楚,本质一样,只是量的区别而已。


因为把一个知识点所有的方面都发散出来连接新的知识点,再把新的知识点都发散出来,再去连接......没完没了之后,最复杂的知识体系描绘出来,最终只会形成是这样的图:




没错,互联网的发展,使我们与知识、与其他人都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了这样一个密不透风的网。


同样的,这张网的密集程度就是我们本身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


我们本身不同的知识体系,就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就像对于杨洋,你是只花痴他帅,还是能想到了张翰或者唐嫣或者我?



3

怎么样升级我们的知识体系呢?


一张网想要越来越密,关键在于:每个点发散出来的连接线要越来越多。


所以,想要升级我们的知识体系,就要对知识点有深入而全面的理解,这样才能发散出更多的连接线。


怎样深入全面理解一个知识点呢?





首先,我们需要对知识本体有深入的认识,比如定义、构成、条件、背景、历史、发展方向等等(简称6本体)。


举例保温杯:什么是保温杯?保温杯由两几个部件构成?保温的条件是什么?保温杯是谁发明的?保温杯有什么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我们需要站在客体和外部环境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比如功能、用途、同类、相近、外延、关联、对立(简称7外部)。


(关于本体、客体、外部环境的思维角度,请看我另外一篇文章《你与大神之间,差的只是思维方式》)


继续举例保温杯:保温杯有什么用?用在什么场景?同类产品有哪些?外观相近或者功能相近的产品有哪些?保温杯产生的衍生品有哪些?保温杯有哪些品牌?保温杯为什么不保温了?


最后,在整个过程里,遇见新的知识,记录下来,开展新一轮学习,形成新的知识点。


比如保温杯的同类产品保温壶,就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知识点。而学习保温壶,很容易遇见电热水壶,再到饮水机、净水器......


你看,一个知识体系的大网就此展开。


当出现一个新知识,你会了解清楚它的6本体7外部吗?还是囫囵吞枣听说过就好?


这将决定是升级你的知识体系还是仅仅只是多了一个模糊的知识点。


人与人的区别就此天差地远。



4

你说得对,如果你不从事电器行业或者修理行业,你确实不需要从保温杯了解到电热水壶。


所以,每个人要构建自己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


我们知识体系必将为我们自己所用,否则构建出来也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从生存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


职业、行业、兴趣爱好、特长、需求。


只要能在一个方面尽可能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都是那一个领域的精英。


比如我的职业是培训师、行业是金融,我无论是在培训师还是在金融领域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我都能身价翻倍。


用培训师来举例:


我把培训师这个职业分为两部分:培训与培训管理。


培训再分为:课程开发、课程授课。


培训管理分为:后勤管理工作、讲师队伍管理、培训体系搭建等。


培训体系又可以细分:入职、在职进阶、通用技能、主管培训等等。



......

每一个细项还能散发更多的点,这里就不再累述。


当这样的知识体系构成,我对于我的工作职责范围是什么、怎么开展都了然于胸。


你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第2个回答  2016-12-14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我就是不断输入输出的过程

什么是输入?即知识的摄入
根据每个人的现状的区别,每个人的输入程度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刻苦的人每天都在不停的输入,有些懒惰的人大多在毕业后输入的效率就变得极低了。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处于输入的平均水平线上。

那么你可能认为肯定是那些不停输入的人更厉害了,永远经历充沛。事实上我并不认同,你输入再多,不消化,不懂得输出的道理也是无济于事。真正有意义的不在于你输入了多少,而是你从输入中吸收了多少而被自己完全消化。世界上那么多的思想家,那么多的著作,你即使读了很多,你也无法成为哲学家,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后,经过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变成自己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貌似学了很多东西,却没办法学以致用的原因。效率很重要,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输入内化为自己能够输出的东西更关键。
输入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精神上的营养摄入。像阅读、电影、音乐、绘画等等。内心强大的人,会有自己偏爱的输入方式,为自己的灵感库不断进货。将从外部获取的知识,吸收、消化、最终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什么是输出?即个人表达
人生而就有表达情感的需要,只不过实现的方式不同。作家的文章、舞者的舞蹈都是如此。倒不是说为了某种形式上的艺术,最基本的,是为了发泄自己情绪的需要,就像有些人需要在社交平台上发泄情绪一样。
关于输出,大多数人持有的观点是:等我......的时候再输出,本人非常不认同这样的做法。
不要等牛掰再分享知识,而是你要多渠道输出、去分享了才会加速输入,加速积累,加速成长。唯一可以缩短成长时间的就是:多历事。不是等着自己的输入坐享其成,而是要不断逼迫自己输出,再倒推输入。
输出——输入——输出——输入——输出——输入,这有这样才可以加速实现自我迭代升级,至少对于我本人,我经常写文章除了分享,也是为了不停的逼迫自己不断的输入获取新的灵感;跳舞也如此,不停的输出才会有新的输入,人都是有惰性的,是你占主动位置,还是惰性占主动位置,完全由自己决定。
至少在生活中活的一定要清楚,写作就要有一副学者的样子,跳舞就要有不羁的态度,交友就要真诚放低姿态。

第3个回答  2017-03-08


关键词:

心智 技能 有效选择

这几天写的一些片段有好几篇都聚焦于学习成长的分享,总想说清楚理论和我们现实的需求,但总觉得说的不通透,很是有了《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的感悟。

我们平时提到的学习,大多数关注的是方法和工具论的学习,这是有所偏差的,因为影响我们能力呈现和学习最终效果的是我们思维模式+技能训练的能力。

他将个人的心智、思维模式比作内功的修炼,而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属于招式和技能的外功练习。通俗的解释就是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实战也枉然。也就是说,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好的武功套路和心法,但决定我们最终成就的是个人思维模式的修炼程度和实战技能的水平。从这两个纬度去阐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自身当前的主要目标。

从内说,一个人对事物认知主要呈现为他的各种价值观,一个成熟的人,他不仅是内心强大,面对困难和痛苦,敢于面对,有恒心和毅力,更重要的是他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符合当下自己所需的有所抉择并坚守下去。他的优势之处在于能把握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让自己尽量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也是我们说的做正确的事。

从外说,他们不盲目相信专家和各种理论,他们热衷于将学来的知识积极的实践检验,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项技能。在这一点上我更喜欢借用李小龙的说法,练过一万招不如将一招练习一万遍。这也是我在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具体的方法论和工具指导是需要日积月累,日有所增的。这也可以理解为正确的做事方法。

明白内功和外功的道理,我们在选择上更容易根据自身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侧重学习。比如,我们日常所说如何快速成为某一方面的高手,就应该先找到模版,找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按照模版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性小目标,再将小目标落实到每天。每个时段的可量化的动作中去。只要我们不断的对目标进行细分,并有效的进行管理,我们就可以借用身边的资源去固化练习,最终快速达到基础的行业高手的基本要求。

但另一个方面,技能的有效运用他是在场景中得到实现的,有的时候从恶劣的环境中走出来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高手,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技能的纯熟度,更在于他的内功,即个人心智的成熟度上。比如足球界爱思考人生的巴神和曾经国米国王的阿德。

我们通过这两个纬度对学习进行提炼,目的不仅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更多的时候是提醒自己,在我们面临抉择的时候,更应该去遵从自己所需,让自己内心更强大,聚焦最想要大达成的目标,去追求刻意的练习。让自己技能强大,更是独立思考的人。

第4个回答  2016-12-14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我就是不断输入输出的过程

什么是输入?即知识的摄入
根据每个人的现状的区别,每个人的输入程度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刻苦的人每天都在不停的输入,有些懒惰的人大多在毕业后输入的效率就变得极低了。大多数人可能还是处于输入的平均水平线上。

那么你可能认为肯定是那些不停输入的人更厉害了,永远经历充沛。事实上我并不认同,你输入再多,不消化,不懂得输出的道理也是无济于事。真正有意义的不在于你输入了多少,而是你从输入中吸收了多少而被自己完全消化。世界上那么多的思想家,那么多的著作,你即使读了很多,你也无法成为哲学家,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后,经过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变成自己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貌似学了很多东西,却没办法学以致用的原因。效率很重要,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输入内化为自己能够输出的东西更关键。
输入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精神上的营养摄入。像阅读、电影、音乐、绘画等等。内心强大的人,会有自己偏爱的输入方式,为自己的灵感库不断进货。将从外部获取的知识,吸收、消化、最终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什么是输出?即个人表达
人生而就有表达情感的需要,只不过实现的方式不同。作家的文章、舞者的舞蹈都是如此。倒不是说为了某种形式上的艺术,最基本的,是为了发泄自己情绪的需要,就像有些人需要在社交平台上发泄情绪一样。
关于输出,大多数人持有的观点是:等我......的时候再输出,本人非常不认同这样的做法。
不要等牛掰再分享知识,而是你要多渠道输出、去分享了才会加速输入,加速积累,加速成长。唯一可以缩短成长时间的就是:多历事。不是等着自己的输入坐享其成,而是要不断逼迫自己输出,再倒推输入。
输出——输入——输出——输入——输出——输入,这有这样才可以加速实现自我迭代升级,至少对于我本人,我经常写文章除了分享,也是为了不停的逼迫自己不断的输入获取新的灵感;跳舞也如此,不停的输出才会有新的输入,人都是有惰性的,是你占主动位置,还是惰性占主动位置,完全由自己决定。
至少在生活中活的一定要清楚,写作就要有一副学者的样子,跳舞就要有不羁的态度,交友就要真诚放低姿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