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那么多人跟他呢?

如题所述

导语: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一说法的由来。这一说法来自于他的敌对势力,也就是以蜀、吴政权。如,诸葛亮曾经说过:“今操已拥百万之一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的敌对阵营给曹操戴的帽子,其原因就是为了让跟随曹操的那些谋臣名将离心,以削弱曹操势力。

事实上,在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都之前,汉献帝一直因为董卓发起叛乱,处于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狼狈状态。在回到洛阳后,汉献帝面对的是一个官无定所,库无足粮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都,提供给他安稳的住所和充裕的粮食。如此看来,曹操只是以一个臣子的身份,对皇帝表示出尊敬并“供养”,仅此而已。当然,我们不否认曹操在这期间有别的野心,但他对汉献帝的态度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都是内恭敬有加的。那么追随曹操的都有哪些人呢?经过研究,可以发现,追随曹操的有三类人。第一类人,是能看清天下政治形势的谋臣名将,如荀彧、郭嘉等。在追随曹操前,荀彧和郭嘉都是追随在袁绍身后的。当时的袁绍势力强大,但他们认为袁绍是不能成大事者,因此转而投靠曹操。

为何投靠曹操?理由很简单,当时汉献帝权力被架空,而曹操在对待谋略和本事过人的谋臣名士的态度一直比较恭敬,再加上他的谋略过人。这些,都是吸引荀彧、郭嘉追随他的原因。第二类追随曹操的人,是意欲投靠东汉朝廷的人。众所周知,在封建时期,皇帝对于国人来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还是他们精神的支柱,他们以侍奉皇帝、忠于皇帝为荣。

而汉献帝是东汉皇帝,被曹操“供养”在许都,这吸引了很多谋臣名士前来投靠。为什么投靠汉献帝而不是当时势力强盛的袁绍,这与国人的正统思想有关。国人认为东汉朝廷才是正统,袁绍等人被归为叛乱一类,是不符合国人忠于朝廷、忠于理想的思想的。当时曹操这么做肯定也有通过汉献帝这一金字招牌,招揽天下名臣的想法。

第三类追随曹操的人,是他在征战过程中因为不同原因收编的。在曹操收编的这类人当中,又主要分为两种身份,一种是当时的士族豪强,另一种是当时的穷苦百姓。乱世之中,强者为王。曹操在征战中先后杀死吕布,赶走刘备,收编张秀,逼死袁术,打败袁绍。可以说,在这些陆续的征战后,曹操一方的势力有如破竹之势,成为当时势力最为强盛的一方诸侯。

一方面,曹操成为天下势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另一方面,曹操又代表着正统的东汉朝廷,这不能不吸引着国人的争相追随。前面提到,在曹操收编的第三类人中包括了当时的士族豪强。士族是封建时期世代做官的豪强阶级。在政治上,由于世代做官,他们的家族势力错综复杂。在经济上,也由于世代做官累计了巨大的财富,几乎可以说是各地方上的军阀割据。

为了使家族的势力更进一步,也为了维持住家族的地位,选择投靠曹操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封建时期因为从龙之功得到封官加爵的人实在常见。

在追随曹操的名臣中,我们所熟悉的陈群、陈登就属于士族豪强阶级。与士族豪强不同,穷苦百姓投靠曹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历来是封建时期受剥削最严重的阶级,在战乱纷起的时代更是如此。为了保住家庭和性命,穷苦百姓们只有通过充军,才能暂且填饱自己和家人的肚子。他们与追随曹操的谋臣、士族皆不同。前两者为了实现抱负、维持家族地位,他们的眼光很长远;穷苦百姓为了保住性命,不能说是目光短浅,只能说是现实环境逼得他们的目光只能停留在保命上。

总结:

不可否认,虽然曹操被说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谋略确实非常出色。出于不同原因的考虑,谋臣名将、士族豪强、穷苦百姓在当时都选择追随于他,可见他当时势力的强盛。曹操,作为一个东汉末年的政治家,虽然生时没有实现天下一统,但他在南征北战中发布一系列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算是无愧于武皇帝的称号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6
因为是一个很有能力的领导者,即使在我们眼里他是一个鬼雄,但是实际上他的能力非常强大的,而且有雄厚的兵力。
第2个回答  2020-12-16
因为曹操在执掌大权之后成功挫败诸侯的造反和民间起义,这让很多人看到他的才智和实力,于是便纷纷投靠。
第3个回答  2020-12-16
因为曹操这个人爱才,还不计较门第,只看才能,这对当时许多出身不高、怀才不遇的人来说是有莫大的吸引力,所以即便曹操侠天子以令诸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跟着他的。
第4个回答  2020-12-16
因为曹操有未来啊,很多人认为曹操以后可能当王,所以就跟他,说不定可以混个爵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