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子夜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子夜”是指北京时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按古代的更算为三更天。尚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23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零点以前为前一日,零点以后为次日。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子夜又称子时,指的是北京时间晚上11点至凌晨1点。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天当中,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开始至亥时结束。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天里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人们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十二时辰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中国古代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一昼夜的时间,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命名。子时为一天的开始,亥时作为一天的结束。  古人常用的计时用语是辰,亦称时辰,古人将一昼夜分成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作为名称,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古文上阐述半个时辰即就是一个小时。以下介绍每个时辰的具体时间段:    子时:又称夜半、子夜、中夜,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具体实际为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又称平旦、黎明、早晨、日旦等,是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又称日出、日始、破晓、旭日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又称食时、早食等,即吃早饭时间,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又称隅中、日禺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又称日中、日正、中午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又称日昳、日跌、日央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又称哺时、日铺、夕食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又称日入、日落、日沉、傍晚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又称黄昏、日夕、日暮、日晚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又称人定、定昏等,具体时间为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1

地理中子夜指的是夜半子时。时间中的“子夜”是指北京时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按古代的更算为三更天。

子夜太阳高度当然是指零时的太阳高度角,特指的是有极昼现象发生的高纬地区在零时的太阳高度角。

公式其实也不难,午夜太阳高度H1=本地纬度-(90°-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H2=90°-(本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这个公式很简单,因为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纬度差是太阳直射地理纬度与当地地理纬度的差值,同半球纬度相减,异半球纬度相加】,可以想象太阳光能够照射到的地球的一半为一个圆,圆心为太阳直射角,圆心高度角为90°,而离圆心越远太阳高度就越小,到了边缘时高度就为0°了,再远些,就是太阳光不能照射的子夜太阳高度的范围,也就是太阳高度的负数了。

古人把一天划为十二个时辰,子夜就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古时也有午夜、子夜、夜半、夜分、宵分、未旦、未央等别称。

十二生肖在古代作为记年之用途,而用干支来计时,也是汉朝以后才有的。古人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 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为代号,方便熟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2-14
“子夜”是指北京时间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按古代的更算为三更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