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课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李密的孝心

多说几句啊 我急用 明天讲公开课 最好课文里的典故 引用以及话语全都概括出来李密的孝心啊
在线等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全文四段:第一段从自己的家庭身世说起,从父死母嫁,年幼多病,一直说到叔伯、儿女、亲戚等,紧紧抓扣住“孤弱”二字,目的在于突出祖母刘的“躬亲抚养”,说明没有祖母就没有自己,结论是必须报答这天大的养育之恩。这看起来是扯得远了,实际上写足了“尽孝”的必然性,为全文的陈情打下了坚实可靠、充分可信的基础。

    

  第二段叙写“辞不赴命”的经过,从州官的两次推荐,写到皇帝的几道诏书,目的在于突出一切都是祖母刘的“供养无主”,我才辞不就职的。强调没有祖母就不能终于年。结论是在不能忠孝两全的情况下,我只能选取尽孝的道路。这个结论虽没有明说,不过是引而不发罢了。

    

  第三段则是在“孝”字招牌下,直接陈情,委婉地来消解晋武帝的疑虑,强调“辞不赴命”的原因,仅仅是为了终养祖母,一孝到底,决无他意。并把祖孙相依为命的实情突出出来,以强化尽孝的必然性、必要性。

    

  第四段则直接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并声明表中所言都是有目共睹、有察可见的事实真情。这就使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李密的请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