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三个阶段的诗

杜甫一生有三个主要阶段:读书和壮游,困居长安,漂泊西南
写出这三个阶段的代表诗

1、《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大路上车轮滚滚,战马嘶叫,出征的青年弓箭挂在腰间。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白骨遍野无人收。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2、《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那是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3、《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4、《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5、《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0
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读书和壮游;困居长安;漂泊西南。下面,就让我们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时代里去吧!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从家世看,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儒家仕人家庭。杜甫在三十四岁之前,基本上是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的。他七岁学诗,至二十岁结束书斋生活,而后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壮游”。此时正值盛唐“开元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使杜甫的诗作里充满了少年气盛的昂扬情调和自信。这一时期的杜甫曾与李白一道去寻仙访道,并共同在梁、宋一带有过狂放的豪侠之游。我们可以想象,年轻的杜甫曾经是怀着怎样的雄心壮志济世豪情登临泰山,又是怎样与天才的李白把酒欢歌。不识愁滋味的杜甫与李白,因为共同的豪情而结为知己。这时的杜甫是幸福的,那种胸怀天下的壮志,那种裘马轻狂的快意,在其诗作中展露无遗。“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诗》)这不是把自己比喻成驰骋千里的骏马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这开阔的心胸,雄伟的气魄,决不亚于李白的豪气与浪漫。此时的杜甫,胸怀大济苍生的梦想,同盛唐众多的诗人一样,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杜甫是快乐的。
但是,这样的快乐并未维持多久。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应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考取进士入仕为官便成了杜甫的首选。于是三十四岁的杜甫参加了考试。但由于奸相李林甫压制天下人才,在其暗箱操作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还说是“野无遗贤”,考试成为一场骗局。这对自许甚高的杜甫是个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杜甫,郁郁寡欢,但又不得不困守长安,以求入仕机会。杜甫是渴望当官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大济苍生、为国尽忠的政治理想。但具有悲剧意味的是,在统治者的眼中,杜甫不过是一个无名小辈。和当时众多的读书人一样,进入统治阶层是杜甫日思夜想的事情,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说:“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若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中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韦左丞即韦济,是武后时宰相韦思谦的孙子,武后、中宗时宰相韦嗣立的儿子,出身显贵,时任桓州刺史,杜甫与之有文字往还,因此在困居长安期间,曾求韦济帮其跑关系,以求引荐,但却没什么效果。应该说此时的杜甫,为了生活,已经顾不上什么清高了。他奔走于权贵之间,哪里还有什么年少时的狂放和豪气呀!生活的艰难逼面而来,理想与现实的隔阂竟是如此让人伤心!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变得更加困难起来,以至于“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穷困潦倒的杜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悠闲与昂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养家糊口之不易。这是杜甫命运的悲剧,是他人生的悲剧,但更是社会的悲剧。当时社会矛盾已经日渐加深,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百姓死活,人民生活极度贫困,但敢怒不敢言,杜甫只是千千万万个老百姓当中的一员而已,他在《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其关怀现实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他在《醉时歌》中写道:“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杜甫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日渐深刻,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又不得不多次直接向唐玄宗献赋,希望以文才受到重视而谋得一官半职,但直到天宝十四年(755)冬天,才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卑微官职。而杜甫已经四十三岁了。但他还是接受了,就职前,他从长安到奉先去探望妻儿,这一路可以说在杜甫的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沉重阴影。一路上,他见到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一切,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之返家后见到的是小儿子已被活活饿死的惨象。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困居长安,上下求索的遭遇,怎不令诗人肝肠寸断?虽然他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年长叹,但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忧国忧民之情怀即使在他失意飘零的一己悲怆中也从未舍弃。但是,对他来说,这个“官”也来得太不是时候了,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还没过上安稳日子的杜甫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便成了难民中的一员,他准备去投奔唐肃宗,但半路却被叛军抓获,在长安当了八个月的俘虏。这段日子是难熬的,身心受到严重打击的杜甫无法忘却的是国恨家愁,他的心里浮现出妻子儿女的面容,浮现出一家人往日相聚的画面。他独自坐在幽冷的房中,看四壁凄清,望着窗外那一轮明月,想到往日儿女的可爱,妻子的温柔,不禁泪流满面。“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亲人啊,你们在家里过得怎么样?你们也在望着这一轮明月吗?战争啊,你何时才会停止?祖国啊,你何时才会安定?愁啊,愁啊,杜甫的头发都愁白了。心力交瘁的诗人,脸上流着泪,心里滴着血,他的痛苦就是山河的痛苦,他的忧愁就是人民的忧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低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诗人的眼睛看到的是战乱带来的荒凉和破败,诗人的心中感受到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愤和哀怨。“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诗人的心,已经是满目疮痍了。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终于逃出了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可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而触犯了肃宗。九月,长安收复,杜甫一家又来到长安,于第二年因房琯之事而坐贬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杜甫又在洛阳去华州的路上,目睹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战乱的痛苦已经成了摆在他面前的赤裸裸的现实,于是,他满怀悲愤的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于是,我们再一次见到了性情中人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新安吏》)“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诗人伟大的心灵再次在现实面前落泪了。这年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杜甫放弃了在华州的职务,前往秦州,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
到了秦州后,由于生活无着落,杜甫于乾元二年冬天翻山越岭到了秦州以南的同谷县,这是他行路最多、生活最艰苦的一年。生活的残酷几乎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一中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但是,为了生存,杜甫又不得不继续南下,去蜀中投靠房琯、刘秩、严武等朋友,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客旅生涯。
他先到成都,靠严武等人的接济,在浣花溪边盖了草堂。不久兵乱,他又入梓州。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后,将他从梓州接回,聘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但不到半年他就因性情刚直、不愿身为幕府而辞去了职务。此时的杜甫,饱受战乱之苦,对国破乱离的生活已经有着无比真切的体验。他的心已经成了一面时代的镜子,因感受的直接、思考的深入、观察的敏锐而洞见了社会的黑暗。但是残酷的现实又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纵然是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和感伤,他变革现实的理想却从未泯灭过――这就是杜甫的伟大之处,沉重的生存压力和悲惨的现实生活造就了他心灵的敏锐、博大和伟岸。他具有像屈原一样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以说,杜甫的愿望,乃是屈原精神的再度辉煌,而且是极度辉煌。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对杜甫的这种精神推崇倍至:“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在成都期间,杜甫虽然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但仍是多病多愁的。“花近高楼客伤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他常常漫步在江边,望着缤纷的落英和消逝的江水,肝肠寸断,心中涌起无限愁思。“肠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入芳洲。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漫兴》)生活已经平静了,但诗人的心又怎能平静?不久,严武病卒成都,杜甫失去依靠,遂带家眷乘船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住了两年。这两年,他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离乱中,在漂泊中,一生就将这样结束了,理想只是心灵中曾经的过客,他再也不会回来了,而诗人自己已经老了,再也无力去完成什么宏图大志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命运,你是多么无情啊!”杜甫恐怕只能这样仰天长叹了。大历三年,他出三峡到荆州,不意受到冷遇,遂漂流到岳州,他在《登岳阳楼》中说自己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时的杜甫已是一身病痛,耳聋齿落,右臂偏瘫,还患有肺病和风湿病,自身已难保。他说自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但是,孤独的杜甫却依旧在惦念着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而流泪。他想到衡州投靠一位友人,可从岳州到达衡州时,友人已调任潭州;当他赶到潭州时,友人已死。天地之大,竟无诗人安身之地!杜甫彻底绝望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早已摧残了杜甫的身体,当他再由潭州返回岳州时,受尽了磨难的诗人,在漂流于湘江的船上去世了。
纵观杜甫的一生,其实就是悲剧的一生。他身上有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秉性。忠君、爱国、爱民是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的人生理想,但这样的人生理想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战乱频仍的年代里,只能一次又一次的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击碎。这不是杜甫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知识分子共有的人生悲剧。封建统治的腐朽和残酷在杜甫的诗篇中变成了一个个清晰而惨烈的历史镜头。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甫理想的被毁灭和生命的遭摧残,让我们记住的是他精神生命的高贵和伟岸,他的良知的真诚和勇气。他的良知的情怀及困惑,一次又一次的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杜甫是一个有才的人,你看他诗里所透出的灼灼才气,足以穿透古今,但他却未能“兼济天下”;杜甫又是一个有情的人,你读他的诗,会一遍遍地体味到他对人民命运的含泪悲情,但却又未能“独善其身”。他拥有“达”的本钱,却未能有“达”的境地,命运所给予他的只是无休止的穷困和悲苦。他是一个命运的失败者。一个人无才无德无情无义也便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德干成一分事情也便罢了,最可悲的是当他德才兼备且情义两全时,却仍时时刻刻被理想抛弃,被现实摧残,到最后所梦想的事一件也没有干成。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悲情和眼泪。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透过他那被称为“诗史”的不朽篇章,我们仍旧可以感受到杜甫心底那股寒彻筋骨的苍凉。当他坐在湘江的船上,回忆起自己一生的曲折坎坷而老泪纵横之时,他一定在冷硬的寒风中感受到了切肤之痛,痛得他伤心,又让他无奈。

PS:挺着急的,就在网上给你找了一下,现在是为了作业找杜甫,希
望你以后多看看他的诗,也多看看古代文学。这样更好喽!
第2个回答  2009-09-10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 (杜甫:壮游)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困居长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漂泊西南)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爱国思想是杜甫诗的灵魂
  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
  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留花门》中“高秋马肥健”时,诗人深叹,写下“诗人厌薄伐”的诗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诗,为国着想,为民着想。
  杜甫诗中爱国思想的内涵
  (一)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都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 战乱中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的痛苦。
  杜甫前期诗中有很多斥责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如“黄门飞 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写出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丽人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统治者进行了鞭挞,对平民百姓充满了同情,客观上反映了贫富悬殊对立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沦为胡虏,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是杜诗灵魂的主体。作者路过石壕村,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走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对返京的思念。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有着一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杜甫创作的诗,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战乱、军阀混战、反对外族入侵的诗篇,极为深刻的再现了战乱给诗人的家庭和广大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 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主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他的诗作既反对李唐王朝对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又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侵扰和掠夺。诗人赞同民族和睦友好的这种态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很大的进步性。
  杜甫后期的作品多写安史之乱,或者是吐蕃、回纥之祸。这些诗中有恢复李唐江山,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在《塞芦子》中,他反对军阀割据,而提出正确的军事策略。《述怀》中,杜甫表现出想以拾遗这个请要的谏官,对唐王朝讨平叛乱、恢复统一的大政有所作为。“汉运初中兴”喻唐,希望国家恢复统一,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思想。《北征》中,诗人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的谋划,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杜甫爱国精神的源头探究
  杜甫的诗,有着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的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从而在诗中予以真切的反映。此外,《诗经》和《汉乐府》中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屈原等爱国诗人的情怀也深深影响着杜甫,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
  他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各种诗集他都能纯熟运用。他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动乱,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他的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绝句数量不多,质量上乘,堪与唐代绝句名家媲美。
  (一)孟子的“仁爱”思想赋予他悯民的爱国之心
  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三吏”“三别”;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谴责,如:《丽人行》;对统治者能“仁者爱民”的渴望。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民”乃“国家之根本”,杜甫的爱国之心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军的为国献身,不同于屈原的冒死劝谏。他的爱国之心,是根植于“民本”思想的爱国。没有一个诗人的诗中有这么多的人民的形象。《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 让人心酸哀痛;《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劳动人民,在哪位诗人的笔下有过如此清晰的形象,让读者产生悲悯之心。这些处在战乱中的不幸的人民,又表现出积极投身抗战,收复失地,重建家园,拯救李唐王朝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诗人有感于人民的苦难,用诗歌真实的记录这段历史,更多的地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杜甫的诗中,处处呈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体现人民性的深广和真挚,正是这种“悯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将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儒教是影响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江山社稷忧愁。
  (二)源于屈原的爱国魂的再现
  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屈原的诗中,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感,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劝谏君王、痛斥小人。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心报国却因屡楚王听信谗言,虽两次遭放逐,仍为楚国的富强尽心尽力。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穷屈原的一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促使他“蜷局而不行”,最终决定“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后楚被攻陷,屈原怀着满腔的悲愤,故国不再的怨恨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现实些,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时,《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用铿锵的音调,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真是感慨良多。
  (三)生于动乱的经历深化了杜甫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第一时期,他写的诗很少。从第二时期开始,玄宗昏溃、朝臣弄权,外戚骄奢,边将骄纵……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即将开始了。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他的诗作也就从此开始了。
  安史之乱后,长安两都沦陷,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有着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在国家的沦破、人民的疾苦中,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济事不能的痛苦。郁结在诗人的心中,使诗人的感情更沉郁了,诗人的笔下更深刻了。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葛藤,他只能选择诗这一武器,来控诉和批判,进行迂回的斗争。由于他所涉及的生活面之宽广,所揭发的现实问题之深刻,所传递感染的情绪之真挚普遍,所以才形成他沉郁顿挫感情豪宕的诗风。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他诗情澎湃,再也平静不下来,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虽然他有过短期的“裘马清狂”的生活,但是长安十载在乞食,已面临安史之乱的前夕,民生憔悴,险象环生,两京沦陷,他的大半生就在流离颠沛中过去了。因此,动乱的经历使他原本“儒家”忠君济事的思想上,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他的感情因此更沉郁,他的体验因此更深刻了。
  杜甫诗的真价值,在于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因此,杜甫诗中那个眷怀家园,低吟时事的沉郁的风格,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错综复杂互相映发的结果。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的“忧国”之心,较之屈原等有进步性。屈原等人的爱国之情是建立在“爱君”、“爱山河”,而杜甫不同,他的忧国,是广植于“忧广大人民”这一现实的土壤之上的,“忧国”即是“忧民”,“忧民”即是“忧国”,他的爱国之情更有一种悲天悯人在其中,诗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有现实的深刻性。
  阅读杜诗,总是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的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袭着杜甫的创作道路。王安石、陆游、苏轼、文天祥等对杜甫诗中精神实质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真正能做到结合个人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写出一首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现实写照的诗人,使他们成为无愧于祖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诗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