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怎么治疗呢?

如题所述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特别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洪水、战争、地震等自然灾害会使本病大流行。

  此病的传染源为伤寒病人及带菌者,他们的大便、尿、呕吐物等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传播,水源污染可能会造成爆发流行。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只有2%左右可再次发病。

  本病的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出现皮疹及脉搏相对缓慢,少数病人发生肠出血、肠穿孔或伤寒性肝炎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开始多出现周身无力、不适、食欲差、腰酸背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只有少数病人出现寒战、高热、血压下降、昏迷等急性症状。

  典型伤寒自然病程约4--5周,而不典型伤寒则病程长短不等,轻型1—2周可愈,重症患者症状重、并发症多,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在1—2周内死亡。

  一、典型伤寒
  发病初期,会出现低热、周身不适、头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温呈梯形上升,一周左右升至39--40℃。

  由于持续2-3周的39-40℃的高热,病人极度虚弱,神情淡漠,反应迟钝。还可出现昏睡、精神错乱,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而对于高热的病人并不是脉搏加快反而是脉搏缓慢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伤寒病人特征性的表现,据统计约有30-40%患者出现相对缓脉。部分病人还会在前胸和上腹部出现2-5mm大小、红色的玫瑰疹,数目常不到20个,2-4天后消退,但可再发。

  一般在发病的第3周,出现体温下降,则病情开始改善。第4周后体温渐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失,但全身状况的恢复约需1个月左右。

  二、不典型伤寒
  对于轻型伤寒,不仅病程短,一般1—2周就可痊愈,发病时症状也较轻,多不出现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等特征性表现,此种情况多发生于曾预防接种者有部分免疫力的人及小孩;有些病人病情轻微,仍能坚持日常工作,往往因突发肠出血、肠穿孔时才发现患有伤寒;有些病人只出现长期发热,可持续数月,但却无明显腹痛、腹泻、肝脾肿大、脉缓的症状,此种情况多发生于免疫功能较低的人;重症患者则急骤高热、寒战、脉快、血压下降、精神错乱、昏迷、全身出血等。如不及时抢救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三、儿童伤寒的特点
  儿童年龄越小,发病越不典型,轻病者多,一般发热不规律、多呕吐及腹泻,但中毒症状轻、无相对缓脉、玫瑰疹也较少见、脾大不明显,病程较短,易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但较少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

  婴儿伤寒则重症多,多起病急骤、高热、惊厥、腹胀、呕吐等,病死率较高。

  四、老年伤寒特点
  老年患者发病症状多不典型,体温不高,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症状较严重,易并发支气管炎及心功能不全,病情恢复较慢,病死率高。

  五、复发与再燃
  复发是指本病的临床症状消失1-2周后又重出现,已转阴的血培养又呈阳性。而再燃则是指发病2-3周时,体温逐渐下降而尚未正常时重又升高,持续5-7天后方正常。此间血培养常阳性。

  这两种情况的发生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在胆囊、骨髓、肠系膜淋巴结坏死中心或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又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循环而再次出现症状。

  并发症:
  1、 肠出血、肠穿孔:这两种并发症约占总发病人数的2%。多在病程的第2-3周发生,也可在病情恢复期发生。

  2、 伤寒病人极易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如: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肾功能损害,多于患病后1—3周发生。

  如果你只是一般的伤风感冒就不用怕啦,吃感冒药或输液都可以,还有姜汤发发汗也好的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1
中医所谓的“伤寒”是指的《伤寒论》的“伤寒”,与西医的那个肠道细菌感染伤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医的“伤寒”指伤于寒的一切疾病,包括外感和内伤等等……所以单单说“伤寒”是没有诊断价值的,更不能给出治疗上的建议。
建议最好先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检查,至少明确一下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果检查后无器质性病变,则完全可以通过调养康复。
根据你所述症状,有点像是气虚。
第2个回答  2019-11-11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多发生于夏秋季,
青壮年发病率较高。伤寒与副伤寒临床表现相同,主要特点为持续性发热,相对缓脉,脾肿大和白细胸减少。有些病人于发热第五、六天时在胸腹部出现玫瑰色皮疹。
不少病人还有腹胀气和腹泻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
或饮食和护理不当,在病程的2~4周时,可能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等并发症。如果你只是一般的伤风感冒就不用怕啦,吃感冒药或输液都可以,还有姜汤发发汗也好的快.
第3个回答  2020-06-30
可以
第4个回答  2019-03-24

●成因:
伤寒分为肠伤寒症和类伤寒症两种,两者的症状与发病过程均非常相似,类伤寒症又分为A型和B型;症状通常会比肠伤寒轻微一点。肠伤寒症是由伤寒菌所引起的,而类伤寒则是由A型或B型类伤寒菌所引起,两者的病原都是沙门杆菌。
病毒存在於患者及带菌者的粪便中,经由受污染的手指或食物传染。病菌由口侵入人体,首先在小肠的淋巴组织形成病。在此繁殖的病菌经由血管,散布到全身的器官。
●症状:
潜伏期约为10—14天,发病时会并发恶寒的发烧,随著热度的升高,常会出现头痛、腰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热度会持续一周左右,发烧的温度约为摄氏39—40度,早晚的温度会稍微减低。接著是全身开始出现玫瑰疹、脾脏会浮肿、白血球的数量也会减少。发病进入第二周,仍为关键期。头痛虽然消失,但有时会有重听或表情呆滞的情形发生,严重的甚至会有意识模糊、梦艺的现象,同时也会有腹胀及水样状下痢等症状。发病第三周,热度开始下降,然后逐渐恢复正常。
●治疗:
肠伤寒症和类伤寒均是法定传染病,必须到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伤寒的治疗主要是服用氯霉素,利用这种化学疗法进行数日之后,即可恢复正常,接著各种症状也会随之消失。退烧后,虽然表面已经痊愈,但内部仍潜伏有伤寒病菌,因此还需要做两周以上的化学治疗。通常病菌会隐藏在胆囊里,使病人成为带菌者。因此必须用种种方法,重复诊查,直到确定已无病菌为止。住院治疗约需40天左右,出院后不需进行特别的饮食疗法,且出院后至少两周,才可恢复正常生活。
●预防:
肠伤寒症的预防疫苗虽然有效,但并非绝对性的。疫苗接种之后,偶而会有发烧或注射部位红肿的现象。因此在接种后24小时内,最好保持安静,并避免入浴和饮酒。且不饮生水或不食未经烹调的食物;做菜前、排便后,均应用肥皂洗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