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的对仗

为什么《沁园春》有人用的挨句对仗,而有的是隔句对仗?
如:
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又如:
一回相见,百方作计,
未能偎倚,早觅东西。

  这有关于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有自由的。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前后阕头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
  一般用对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园春》前阕第二三两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两句;后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两句。又如《念奴娇》前后阕第五六两句。又如《浣溪沙》后阕头两句。
  《沁园春》前阕第四五六七两联,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后阕第三四五六两联,职“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以两句对两句,跟一般的对仗不同。象这样以两句对两句的对仗,称为>扇面对①。
  凡前后两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例如《忆秦娥》前后阕末两句,《水调歌头》前阕第五六两句,后阕第六七两句,等等。但是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
  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
  除了这两点之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都是从律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因此,要研究词,最好是先研究律诗。律诗研究好了,词变容易懂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7
问候朋友:吉祥。

本谱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而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注:本来要求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但多有好手不遵,今人知者更少。
知道了《沁园春》的做法,就会知道,一些邻句对仗是词谱要求,因此是必须的。而隔句对仗,则多是诗词高手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在词中并不鲜见。只要字数一样,文人们通常不会放过展示文采的机会。哪怕词谱并没要求必用对句,词人也爱使用。一旦平仄允许,更愿采用对偶对仗作为对句。隔句对仗的出现,多是这种原因。
上面朋友说得很好。词联,要比对联诗联宽松得多。
第2个回答  2010-10-17
为什么《沁园春》有人用的挨句对仗,而有的是隔句对仗:
这与《沁园春》的做法有关。
《白香词谱》所列《沁园春》基本做法如下:
本谱一百十四字。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而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
注:本来要求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但多有好手不遵,今人知者更少。
知道了《沁园春》的做法,就会知道,一些邻句对仗是词谱要求,因此是必须的。而隔句对仗,则多是诗词高手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在词中并不鲜见。只要字数一样,文人们通常不会放过展示文采的机会。哪怕词谱并没要求必用对句,词人也爱使用。一旦平仄允许,更愿采用对偶对仗作为对句。隔句对仗的出现,多是这种原因。
上面朋友说得很好。词联,要比对联诗联宽松得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