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和垂缕是一样的意思吗

垂緌和垂缕是一样的意思吗

垂緌和垂缕的意思是一样的,意思是蝉的触角像帽缨一样垂下,都是指代“蝉”。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原文为: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而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扩展资料

一、诗句赏析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二、作者简介

虞世南生于558年,字伯施,唐代诗人,也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咏蝉三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5-19

垂緌和垂缕是一样的意思,都表示的是蝉的意思。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出自唐朝虞世南的《蝉》,全文如下所示:

《蝉》

唐朝: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此处的"垂緌"即是指蝉,因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就用"垂緌"代指。

2、《古代诗词曲名句选》(修订本)在解释虞世南的诗《蝉》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时,介绍了虞诗的前两句,该文将"垂緌饮清露"写作"垂缕饮清露"。

3、" 缕"字读音为"l "其义项为" 线",如"细针密缕"、"不绝如缕"等。从字义看," 缕"与"緌"大致接近,但当作帽带子解释," 緌"字更恰切些。

扩展资料

2000年北京和安徽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第9小题的古诗鉴赏题,就选了这首诗,但把"垂緌"却又写作"垂绥",并附有一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参考资料来源蝉(唐代虞世南诗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5

垂緌和垂缕是一样的意思,都表示的是蝉的意思。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出自唐朝虞世南的《蝉》,全文如下所示:

《蝉》

唐朝: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扩展资料:

一、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二、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三、作者简介

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7-25

垂緌和垂缕是一样的意思。都是代指“蝉”的意思。

唐朝,虞世南有一首名为《蝉》的五绝,全诗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此处的"垂緌"即是指蝉,因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就用"垂緌"代指蝉。

《古代诗词曲名句选》(修订本)在解释虞世南的诗《蝉》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时,介绍了虞诗的前两句,该文将"垂緌饮清露"写作"垂缕饮清露"。

" 缕"字读音为"l "其义项为" 线",如"细针密缕"、"不绝如缕"等。从字义看," 缕"与"緌"大致接近,但当作帽带子解释," 緌"字更恰切些。

2000年北京和安徽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第9小题的古诗鉴赏题,就选了这首诗,但把"垂緌"却又写作"垂绥",并附有一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1、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2、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

“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3、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强调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蝉 (唐代虞世南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咏蝉三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6-01-15
  垂緌和垂缕是一样的意思。都是代指“蝉”的意思。
  唐朝虞世南有一首名为《蝉》的五绝,全诗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此处的"垂緌"即是指蝉,因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就用"垂緌"代指蝉。
  近读《古代诗词曲名句选》(修订本)(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379页),原文在解释虞世南的诗《蝉》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时,介绍了虞诗的前两句,但让笔者困惑不已的是该文将"垂緌饮清露"写作"垂缕饮清露"。我们知道" 缕"字读音为"l "其义项①为" 线",如"细针密缕"、"不绝如缕"等。从字义看," 缕"与"緌"大致接近,但当作帽带子解释," 緌"字更恰切些。
  2000年北京和安徽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第9小题的古诗鉴赏题,就选了这首诗,但把"垂緌"却又写作"垂绥",并附有一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