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原则?

如题所述

一、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对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从文章的角度看,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字、词、句、段)等各种要素发生关系,并在其作用下,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贯通,臻于完美。课标中提出的“整体把握”不等于仅仅感知、把握整篇课文,它与对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除非那些字词等是“非关紧要”(朱熹语)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标准》),并遵循这一规律,从学生的直觉思维出发,从整体把握入手。
二、转变思路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思路,要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学什么,怎样学,以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为依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过多过细的串讲串问串读式的讲解,不搞“截肢解体”式的分析,不搞零敲碎打的训练,而由学生从文章整体入手,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然后抓住关键部分(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前后联系,上下贯通,理解内容,最后再回到全文,认真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阅读中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课堂实施
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课堂作为教学实践的主阵地。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习得的,也不是通过为考试而进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习得。作为教师有了先前“整体把握的意识,只有耕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家常课上,循序渐进,有的放矢,方能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抛弃传统的从字词句到段落层次,到篇章结构的三段论式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从全篇着眼的重读书、重感悟的整体感知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懂得一篇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知课文中的字词句段,必须把它们看作整体中的一部分,从整体中去理解部分,增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要让学生通过复述课文,增强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的能力。
(二)整体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一系列精心选择、剪裁、并编织起来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最主要的思想和倾向(倾向就是对生活现实的憎爱情感或态度)。主题是文本的灵魂,它统率全文,具体到文本的一个自然段,一句话或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文章主题,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与情境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整体把握文章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凭借这一“例子”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本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故意掀起波澜,使文章波折动人。(1)先抑——初到“呆腻没意思”。文章的中心是赞美草塘的美丽可爱,目的是“扬”,但文章一开始却反说它不可爱,这就是“抑”。(2)后扬——初看“草塘真美啊”。作者随着小丽的带领,来到草塘的边上,此时又大又美的草塘呈现眼前。作者的情感由“没意思”的不喜爱转变成惊喜的赞叹,这是第一次“扬”。(3)再扬——耳听春冬的草塘。接着文章以小丽自豪的话语描述了草塘春冬两季。北大荒的物产丰富通过小丽的诉说得到再“扬”,但同时“我”在耳听时的态度,一而再地故意逗她,体现着不信,这也是“抑”。这段文章扬抑结合,又掀起涟漪,增添了文章的魅力。(4)又扬——亲历“美好的画卷”。接着作者亲历了抓鱼,看到了藏在草丛中神奇的河。作者对草塘,对北大荒的热爱升华到了高潮。这时文章戛然而止,但余音未尽。文章以“腻、喜、赞、恋”的线索,欲扬先抑,抑扬结合,不仅符合作者内心变化的规律,而且增添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