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是李牧侄子,为何却帮秦国攻打楚国和燕国?

如题所述

李信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少壮派将领,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先祖。李信在秦灭六国之中屡立战功,不过他能为后人所之,乃是因为统率20万大军攻击楚国最终战败之事,不过根据最新出土秦军士兵的家书竹简记载,李信战败之事或许另有隐情。

崭露头角

李信是战国末期秦国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开始崭露头角,并最终获得秦始皇的欣赏和信赖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李信随同王翦出兵赵国。王翦率大军攻击漳水、邺城一线,李信则出兵太原、云中方向,最终与王翦合力攻灭赵国。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荆轲刺秦之后,李信随同王翦出兵灭燕。李信亲率先锋率先抵达易水河畔,大败燕军。在燕王杀死燕太子丹献给秦王以求保全燕国之后,李信并未停止进攻在,最终占领燕国全境,迫使燕王喜逃往辽东。此战令李信赢得了秦王的信任。

率兵攻楚

在李信名声渐起之后,秦王政打算乘胜进攻楚国。为此秦王政询问李信,李信回答用二十万人攻楚足以,又问王翦,王翦则言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由此可见,在参加了灭赵、灭燕战役后,李信对六国军队有所轻视,而这也也是最终导致其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军兵分两路进攻楚国,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两路大军进展神速,均大败楚军。攻下平舆之后,李信继续进军随后攻占鄢郢,并继续向西进军,打算与蒙恬在城父会师,一举荡平楚国。却不想最终为楚将项燕击败,李信大军大败而逃。

李信战败后,秦王政只得再请王翦出山,倾全国之兵这才攻灭楚国。

仍获重用

虽然在楚国战败,但李信并未就此被秦王放弃,在随后发动的灭国战中仍屡立战功。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李信随同王贲攻向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李信随同王贲从燕军南下攻齐,迫使齐王投降,灭亡齐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楚地战败或许另有隐情

根据历史学家田余庆分析,李信之所以会在楚地大败,是由于李信一路战败楚军,并未想到身在郢陈的昌平君起兵反秦,导致李信后路被断,导致秦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于是,李信不得不停止进攻,回师反攻郢陈,结果被楚军前后夹击,大败而归。

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考古发掘出两封秦军士兵的家书竹简,同样证明了昌平君在李信攻楚的同一年叛乱,但并未有直接证据证明李信战败确实有昌平君造反的影响。从秦王嬴政的随后重新启用王翦的事情来看,秦王政显然认为李信负有主责,不过从随后李信仍然能获重用来看,或许田余庆先生的分析也有一定道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2

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名将,李牧是赵国的名将,与赵国的廉颇和秦国的白起,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可谓是战功卓越,名声远扬。李牧早年的时候一直在赵国北部边境抵抗匈奴,致使匈奴不能踏入中原一步。

后期的时候,因为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被赵王召回领兵抗击秦国,在公元前233年至228年之间的5年时间中,多次打败秦军,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后来赵王中了反间计,将李牧杀害,自毁长城。李牧死后只过了3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在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位名将叫李信,是灭燕国的功臣,在攻破赵国的战役中,也带兵配合大将王翦,一举攻破赵国,也是战功显赫。而之后汉朝的名将李广,就是李信的后代,可谓是将种之家啊。

那有没有人知道,李牧和李信都姓李,其实李信是李牧的侄子呢?

李牧的祖父是李昙,先是在秦国任职御史大夫,后来去了赵国成为了柏人侯,在赵国定居了下来。育有四子,分别是李崇、李辨、李昭、李玑,而幼子李玑便是李牧的父亲,所以说李牧是土生土长的赵国人。

李信的祖父是李崇,也就是李昙的长子,没有跟随李昙去赵国,而是留在秦国当了一个小吏。这么看来,李信其实是李牧的堂侄,而且是同一脉近亲。

要知道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扩张,具备了灭其他六国的实力,有驱狼吞虎之势,那为何李信帮秦国攻打楚国和燕国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首先,李信虽说是李昙一脉,但是李信确实生在秦国,长于秦国,是一个秦国人。年轻时候骁勇善战,是秦国少壮派将领中的显赫人物,十分受到秦王嬴政的赏识,可谓是有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何况还是自己国家的王,身为秦国的将领,当然要为自己的国家和秦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个名将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李信虽然是李牧的侄子,但是身处两国,本来就没有太多的联系和感情,而且效忠的国家不同,国家大事非同儿戏,怎能感情用事?领兵的将领掌握着手下士兵的生死大权,不能因为个人感情而断送无辜士兵的生命,这是将领的大忌。

再者,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李昙将自己的长子李崇留在秦国,有没有投保的意思在里面呢?将家族放在不同的国家,即使终有一国会统一天下,总会有一脉会保留下来,延续家族的香火。就像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和诸葛瑾也是亲兄弟,却投靠了不同阵营,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而诸葛瑾效忠了孙权,是吴国的忠臣。

综上,我认为,李信是李牧侄子,却帮秦国攻打楚国和燕国,帮助秦国统统一了天下,并不是不顾叔侄的亲情,而是身为秦国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20-12-12

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岁月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李信和李牧,前者是秦国大将,为秦始皇一统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后者则是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最令人震惊的是,这两个人之间还是有关系的,李信的爷爷李崇,与李牧的父亲李玑是亲兄弟,也就是说,李牧其实是李信的堂叔。那么,为何有了这一层关系之后,李信还要帮助秦国攻打楚国和燕国呢?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主要还要从李牧的父亲说起。李牧的父亲在战国末期曾经被封为秦国太傅,并且因为功名显著而为世人熟知。后来,李玑离开了秦国,并开始自己周游列国的人生。而当李玑来到了赵国之时,成为了赵国一位大臣门下的宾客。之后,李玑留在了赵国,娶了两个妻子并且生下了李牧。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李牧便算是一个赵国人,但其实,李牧的祖籍应该是秦国。



而李崇则留在秦国当一个小官吏,过着与世无争,但是却也没有太大提升空间的生活。多年之后,李崇的孙子李信出生了,此人在年轻之时便因为强壮勇敢,而为秦王嬴政所看好,并因此而获得了大展宏图的机会。而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信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秦国人。



一个人的爱国之心,除了自己身份上的血缘关系之外,还包括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个人对一个国家的认可程度。比如特朗普的爷爷是德国人,但是他自认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还因此多次攻击德国。对于李牧而言也一样,他生在赵国,长在赵国,虽然他的父亲是从秦国过来的,但是秦国并没有给他父亲发展的机会,因此他也没有必要回国。所以,站在李牧的角度,为赵国出生入死是他的义务。



李牧一生除了北击匈奴,使得匈奴10年内不敢进犯赵国边境以外,最主要的功绩便是抗击秦国了。李牧被赵王任命为大将军,率军大破秦军于肥(今河北省晋州市西),还多次击破入侵的秦军,李牧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后世普遍的赞誉。

而对于李信而言,他的祖辈都是在秦国发展起来的,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秦国人,为国效力是他的荣幸。因此,即使李牧和李信在战场上相遇的话,他们也不会因为个人的情感,而做出对国家不利的事情,这便是忠君爱国。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李信面对着秦王攻打楚国和赵国的命令之时,他毫不犹豫地执行了。

其实,这样的事情放在如今也很好理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出现了很多的混血人。而对于他们而言,对父母双方哪个国家的感情更深,将会决定他们为哪个国家效力,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呢?

第3个回答  2020-12-19
这是因为李信在秦国得到了重用,并且想要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功绩,所以会这样。
第4个回答  2020-12-28
首先,不管是赵王还是秦王从理论上来说他们都不是王,而是诸侯,真正的王是周天子,从理论上来讲他们都是周天子的臣子,其次当时的人还没有出生在赵国就必须为赵国尽忠否则就是赵奸这种思想,各国人才流动很大,很多别的国家的人在另外的国家当将领当大臣比比皆是,商鞅是卫国人但是入秦以后得到了重用,乐毅原本是燕国大将最后入赵国,但是乐毅却是魏国宗室,白起是楚国人,楚平王的后代,最后在秦为将,范雎是魏国人但是在秦为相,魏缭是魏国人也在秦国为相,楼昌是赵国大将他老爹楼缓在秦国为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