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饼的古诗

如题所述

1、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北宋 苏轼《月饼》

释义:吃这小小的月饼就像吃着月亮一样,中间有酥酥甜甜的味道。安安静静的品尝,因为太过想念故乡,流下的眼泪都把手巾弄湿了。

2、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近代 施景琛《中秋词》

释义:月饼形状圆圆的就好像圆圆的月亮,日子过的是越来越好了,外祖父或者舅父母送给晚辈有双鲤形状的圆饼。

3、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清代末 沈兆褆《吉林纪事诗》

释义:中秋时候把新鲜的瓜果等摆列在晶莹的盘子中,中秋的月亮看起来很清寒就像月饼一样圆。

桂魄比喻指月亮。中秋节一家人不出门在一起聚餐,要和中秋的明月一同来个大团圆。

4、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 清彭蕴章《幽州土风俗》

释义:月饼上的图案多种多样,有“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不禁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悲伤故事。

5、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清 袁景澜《咏月饼》

释义:用各种特殊的模具制作出来的月饼,名称也各式各样,是菜单上的亮点。因为月饼师傅的巧心,使月饼看起来同月亮一样美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20

1、《吉林纪事诗》    【清】 沈兆褆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圞。

译文:中秋鲜果列晶盘──中秋的新鲜瓜果排列在晶莹的盘子中。
饼样圆分桂魄寒──清寒的月亮像月饼一样的圆。桂魄:喻指月亮。
聚食合家门不出──全家人在一起聚餐不出门。
要同明月作团圞──要同今宵的明月一起来个大团圆。

2、幽州土风俗  【清】彭蕴章

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译文:写月饼上图案多样,有“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不禁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悲伤故事。

3、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北宋 苏轼《月饼》

释义:吃月饼就像吃月亮,中间酥酥甜甜。安静的品尝,因想念故乡流下的泪把毛巾都弄湿了。

4、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清 袁景澜《咏月饼》

释义:用特殊的模具制作月饼,名称也各异,是菜单上的亮点。因月饼师傅的巧心,使月饼像月亮一样美丽。

5、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乐。--清代末 沈兆褆《吉林纪事诗》

释义:中秋的新鲜瓜果排列在晶莹的盘子中,清寒的月亮像月饼一样的圆。桂魄:喻指月亮。全家人在一起聚餐不出门,要同今宵的明月一起来个大团圆。

扩展资料: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五仁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月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3

1.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北宋 苏轼《月饼》

释义:吃月饼就像吃月亮,中间酥酥甜甜。安静的品尝,因想念故乡流下的泪把毛巾都弄湿了。

2.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清 袁景澜《咏月饼》

释义:用特殊的模具制作月饼,名称也各异,是菜单上的亮点。因月饼师傅的巧心,使月饼像月亮一样美丽。

3.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近代 施景琛《中秋词》

释义:月饼圆圆的像月亮,日子越来越好,外祖父或者舅父母送给晚辈有双鲤形状的圆饼。

4、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清 彭蕴章《幽州土风俗》

释义:写月饼上图案多样,有“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不禁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悲伤故事。

5、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聚食合家门不出,要同明月作团乐。--清代末 沈兆褆《吉林纪事诗》

释义:中秋的新鲜瓜果排列在晶莹的盘子中,清寒的月亮像月饼一样的圆。桂魄:喻指月亮。全家人在一起聚餐不出门,要同今宵的明月一起来个大团圆。

扩展资料: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

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经清代到现代: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14

关于月饼的古诗:

1、    中秋    【唐】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译文:一轮皓月从天边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引用关于月亮的传说,即月中有兔与蟾蜍,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灵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2、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3、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4、八月十五夜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5、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8-04
1、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宋.苏东坡《咏月饼》

释义:吃月饼就像在吃着月亮般,中间还有美味的夹心。

2、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近代.施景琛的《中秋词》

释义:凡当外祖父或舅父母的,中秋节要给外孙子、外孙女或外甥送月饼。

3、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清.袁景澜《咏月饼》

释义:该诗描写了月饼的制作工序

4、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清.彭蕴章《幽州土风俗》

释义:写月饼上图案多样,有“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不禁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悲伤故事。

5、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清.杨光辅《凇南采府》

释义:月饼的馅儿也更加讲究起来,和今天类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