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句话的原理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大灾难过后,比如涝灾过后,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并容易滋生细菌。

由于细菌滋生情况较为严重,而疫病一般由寄生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因此,往往在大灾难之后,需要预防疫病的滋生。

疫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疫病发生在人、动物、或植物身上,并具有可传染性的疾病的统称。

扩展资料

疫病的种类:

在我国,传染病分三类35种。(传统意义上)《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1、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

3、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疫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涝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4

原理:每逢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由于正常生活环境被破坏,因而造成灾区大规模流行病、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疫病的暴发流行。

出处:赵新生《洪涝灾区的食品卫生》:“常言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扩展资料

灾难中的饮水安全:

1、洪水来临之后,地下阴暗处的动物就会开始向高处转移,比如说:蟑螂、老鼠等等这些生物身上带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所以很可能会造成病毒细菌的传播。

2、因为洪水会打乱一切水质的边界和分类。一般我们的自来水、下水、生活污水、河流水等等水都是有管道区分的。但是洪水使得这些管道相互之间连接,所有的水和垃圾都掺杂在一起。那么这些没有经过过滤杀毒的水含有无法想象的病毒和细菌,人体长时间接触的话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感染。

3、因为洪水来临之后,很多基础设施和卫生设施会出现功能性的延迟和瘫痪,所以在很多基本饮水或者是某些情况之下都会出现疏漏,这个也成为一个大隐患。

4、长期的潮湿是很多的细菌和病毒的天堂,所以在洪水退去之后,这些生物会大肆的繁殖。如果人们不注意杀菌的话,那么很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蚀。

5、因为洪灾之后,很多人会被聚集在一起,因为不像平时那样大家那么干净,这时也是很多细菌或病毒会在人群中开始的传播。

6、洪水会让很多一部分动物葬身在洪水中,而这些动物的尸体长期在水中浸泡的话,也是细菌病毒的乐园。也会很大的危险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02

自然灾害,如水灾、洪灾与地震灾害等大灾之后 ,引起大疫流行的原因如下:

1、空气污染:

地震引起的山石与房屋倒塌,产生大量烟尘与灰尘或有毒气体,造成空气与饮水、饮食的污染;

2、水源污染:

灾后人畜尸体未能及时消毒或掩埋,而发生腐臭,污染环境与水源;洪灾与地震使厕所等卫生设施遭到破坏,污水、垃圾、粪便乱流,严重污染环境与水源。

3、虫媒兹生:

由于环境与卫生条件恶化,加上气候炎热,可引起蚊蝇及病菌大量兹生,灾后鼠类无处藏身,到处乱跑,引起疾病传播。

4、灾后灾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极差,正常的生活秩序打乱,加上精神与心理上的巨大伤痛,可引起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伤病员与老弱病残者更是容易遭受疾病的袭击。

所以大灾之后,从各个环节都造成了传染病流行的有利条件,大灾之后有大疫是有科学道理的,也是有历史经验的,必需加强积极的预防。

扩展资料:

重大动物疫情是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发病率或者死亡率高的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包括特别重大动物疫情。一般分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二类动物传染病和三类动物传染病。 

一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疫病。发生一类动物传染病时应立即报疫情,在迅速展开疫情调查基础上由同级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行封锁;在疫区内采取彻底的消毒灭原措施;对受威胁区易感动物展开紧急预防免疫接种。 

二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疫病。发生二类动物传染病时应立即报疫情;在迅速展开疫情调查基础上由同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区和受威胁区;在疫区内采取彻底的消毒灭原措施;对受威胁区易感动物展开紧急预防免疫接种。 

三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发生三类动物传染病时,当地人民政府和畜牧兽医部门应当按照动物疫病预防计划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防治和净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灾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疫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29

每逢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由于正常生活环境被破坏,因而造成灾区大规模流行病、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疫病的暴发流行。

自然灾害和战乱等人为灾难,会造成居民各种机械力损伤(如挤压伤、挫伤、骨折、垂跌等)、溺水、窒息、烧伤、中毒、放射线损伤及触电等。灾区居民生活设施突然受到破坏,使人失去蔽风遮雨的住处,日晒寒宿,不但易使旧病复发,加重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使人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扩展资料:

社会条件的优劣与灾后疫病是否流行,关系极为密切。例如,1556年1月23日中国陕西省华县发生8级地震,史载,死亡人数“奏报有名者”达83万之众;实则直接死于地震的只有十数万人,其余70余万人均死于瘟疫和饥荒。

灾后的消毒清洁工作十分重要。如2016年福建闽清县遭受台风袭击,台风过后,疾控队队员分成两组前往受灾较为严重的坂东镇、三溪镇,负责传染病监测工作,对发烧、腹泻等患者进行回访。

同时,做好村民室内环境消杀指导,让受灾群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开展杀虫、灭鼠工作和病媒生物监测,并加强饮用水监测,指导村民做好井水消毒工作等,保障灾后不发生流行疫病。

参考资料来源福建新闻网-确保灾区不发生流行疫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后疫病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11-17
自然灾害,如水灾、洪灾与地震灾害等大灾之后 ,引起大疫流行的原因如下:

1、空气污染:

地震引起的山石与房屋倒塌,产生大量烟尘与灰尘或有毒气体,造成空气与饮水、饮食的污染;

2、水源污染:

灾后人畜尸体未能及时消毒或掩埋,而发生腐臭,污染环境与水源;洪灾与地震使厕所等卫生设施遭到破坏,污水、垃圾、粪便乱流,严重污染环境与水源。

3、虫媒兹生:

由于环境与卫生条件恶化,加上气候炎热,可引起蚊蝇及病菌大量兹生,灾后鼠类无处藏身,到处乱跑,引起疾病传播。

4、灾后灾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极差,正常的生活秩序打乱,加上精神与心理上的巨大伤痛,可引起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伤病员与老弱病残者更是容易遭受疾病的袭击。

所以大灾之后,从各个环节都造成了传染病流行的有利条件,大灾之后有大疫是有科学道理的,也是有历史经验的,必需加强积极的预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