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有时候心里有感触但写不出来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怎么办?

如题所述

一、要博闻强记.
首先要博闻,也就是多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书(文章)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语感;多的文章多了,优美的句子、成语、语法久而久之,就熟记于心.阅读时一定要用心去读,什么叫用心读?就是不能为了看热闹而阅读,阅读的时候要揣摩文章好在哪里,那些句子比较优美,那些经典句子需要记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词语自己比较生疏.书读多了,即使遇上不懂的词语,前后的句子意思联系起来,也就明白他的意思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二是要强记.我们平时写文章,除了专业的论文之外,特别是考试的时候,是不允许你带什么工具书、资料的,你要借用、引用都必须靠脑子的记忆.你比如你写文章,要引用李白、杜甫等文豪的诗,不背下来怎么用?上学时,老师划定许多名家名篇让背诵,当时还不理解,认为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到现在想起来,是非常的必要和重要的,因为现在谈起来琅琅上口的句子,都是那时候背诵下来,够终生来享用的.所以阅读的时候,遇上优美的篇目或者句子,一定要背诵下来,虽然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是必要的背诵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背诵,你大脑里的词语就不丰富,就如同你的仓库里没有什么存货一样,等用的时候什么也拿不出来.所以遇上好的文章,就要不惜功夫整篇背下来.你脑子里存货多了,厚积薄发,到一定时候自然就脱口成章,下笔就会洋洋洒洒.阅读时遇上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知道意思的词语,一定不能放过,要立即查字典,并弄清楚拼音(读法)和意思,然后记在脑子里,不能下次遇上仍然不认识,那你就不可能提高,就会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二、要旁证博引.
有的朋友说,自己写文章老写不长,写不了三句话,就感觉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阅读少,脑子里没什么存货,二是不会旁证博引.如果写文章光用自己的语言,第一感觉很吃力,第二让人感觉没有高度,第三让人感觉视野很窄没有宽度,第四篇幅展不开.这就需要擅长使用旁证博引的技巧,就是文章写出自己观点或者列出自己的主题的时候,要适时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经典句子、经典观点来支持你的观点,比如你写的是政治方面的文章,你可以引用马恩列斯毛等政治家、伟人的名言,写景色方面的,你可以引用散文大家的千古绝句,以此类推,这样使你的文章既有高度和宽度,让读者感觉你知识面很宽,又能把篇幅一下子展开.当然引用,要注意切题,必须围绕着你的主题来写,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不能引用的东西离题万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三、要善于联想.
许多朋友的文章写不长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不善于联想,思维过于狭窄狭隘,不够开阔,形成文章写着写着就没什么可写了.所以写文章要善于围绕主题展开联想.让你写一片树叶,很小吧?但是如果你善于联想,仍然可以写一篇大文章,比如,你可以围绕树叶的颜色、纹路、形状、四季的变化、与天、地、人的联系充分展开联想,联想树叶象什么,蕴涵什么哲理,可以阐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可以感叹绿色对生命的意义,可以论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哲理,可以论述树叶与树叶、树叶与根的辨证关系,在联想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段,这样下来,不就是一篇大文章吗?还愁文章写不长吗,恐怕你文思泉涌,欲罢不能呢!
四、要注意观察.
观察是联想的基础.要经常观察事物的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9
一、根据文体的要求,具备的要素必须具备;
二、文章完全后,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是否表达清楚,有可能自己看也看不出什么,叫旁观者看看,或按文章的程节讲给别人听,如果别人能听得明白,文章算可以。
三、要写出一篇更有吸引历的文章,多读多写。
第2个回答  2015-11-14
多看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