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有梅》一文的全文及解释

如题所述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有梅-赏析 本诗描写未嫁的女子感叹青春逝去,渴望有男子及时来求婚。 诗以落梅比喻青春消逝,尤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变换,层层递 进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感情。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求我庶士”,不妨读为“我求庶士”。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此篇的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龚橙《诗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全诗三章,“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怎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曲》之忧心“无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遗意。

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草虫》首章末句“我心则降”、次章末句“我心则说”、末章末句“我心则夷”,即为语虽异而情相类的重章之易辞申意。《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以至闻捷《吐鲁蕃情歌》中的“苹果树下”和“葡萄成熟了”这两首名作,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然而,《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却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摽有梅-【注释】:
出自 【诗经·国风·召南】 。

①摽(biào):坠落。有:助词。
②七:十分之七。后文中的三指十分之三。
③庶:众。
④迨(dài):及,趁着。
⑤塈(jì):取。
⑥谓:通“归”,指女子出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7
读这首诗歌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其实这只是一首大胆的爱情诗而已。未嫁的女子大胆向男子透漏:爱我,就要大胆追求,我的青春年华如满树的梅子一样,梅子到了成熟时节,你不懂得采摘,满数将落成七成,再还不采摘,满树就只剩下三成了,还不采摘,就都纷纷落到地下装到筐里了。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其中,“梅子”经常打成“妹子”,我不知道这是一种偶合还是诗歌原来就有这个暗寓。"梅子"其实也就是"妹子"。愚鲁如我,千年前温情脉脉的含义,竟然借助现代冰冷的电脑解读出来了。
  
  与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意思一样的是唐朝杜秋娘的《金缕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相对比较起来,《摽有梅》比《金缕衣》更加令人触目惊心。《摽有梅》用梅子来比喻青春的韶光,梅子落地有声,时光流逝让人想起哗啦啦的梅子落地声,而《金缕衣》用鲜花来比喻时光,鲜花枯萎悄无声息,随着一阵清风委顿落地。
  
  也许古代的人们没有想到现代的人们会用钟表,但是现代钟表的滴答声却让我想起了古代那阵梅子落地声。
  
  哗啦啦,韶光无情,如成熟的梅子纷纷落下!

诗经研读之《召南·摽有梅》讲义:

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摽有梅》是很有名的一篇诗,以至于后代有“摽梅之叹”的典故。“摽梅之叹”说白了,也就是我的口头禅:“春天来了花要开,姑娘大了想嫁郎”。这篇诗的主题即是:姑娘大了想嫁郎。
关于这首诗的解释,毛传的意见被广泛认同,后来,闻一多又提供了一个说法,也很通行。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意见。毛传的意见,这篇诗是说大龄女青年看见树上的梅子纷纷掉落,触景生情,急于找婆家。当然,我用“看见”这词可能是歪曲了毛传。毛传的一贯作风是比附,它更倾向于头两句是“兴”,以梅在树上之成数喻女子的年华。闻一多则指出这篇诗是写在一次“大龄男女青年联欢会”上,某大龄女青年抛梅子择婿未果的焦虑心情。
闻一多和毛传一样给篇中女子贴上“大龄女青年”的标签,他们有着共同的文献根据。《周礼·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毛序说此诗,“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是当时的基本国策。古代社会,卫生医疗条件差,高死亡率制约了人口的发展。发展人口生产,是古代政治家的大事。这和今天的情形很不一样。今日中国,人口压力过大,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有法定婚龄的限制,不得生二胎。现代各国婚姻法的法定婚龄都是下线限制,是从保护妇女儿童的角度出发。《周礼·媒氏》的法定婚龄,我很怀疑是上限。古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高,同时又有扩大人口再生产的需求压力,从情理的角度考虑,不应该男三十女二十是下限婚龄。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学校是允许研究生结婚的,下限婚龄是:男26,女24。我当时打趣说:这个也是以周礼为根据,大概男女双方年龄之和不得高于50岁,是人道主义的性爱观的底线原则。这个问题,周礼的注疏,没有什么见解,大约他们不觉得是个问题。但是我很怀疑。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引《礼记》男子“男子二十曰弱冠”(冠,成人之礼)、“女子十五许嫁而笈”,来证明当时的初始婚龄是男20,女15。很显然,孔颖达是把《周礼·媒氏》的男30,女20当作上限来理解的。《国语·越语》里说,越王勾践为了报仇,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有罪。”越国在特殊时期的上限婚龄是男20,女17。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有理由认为《周礼·媒氏》的婚龄是上限。基本国策是“男女及时”,男子在30以前,女子在20以前,应该解决婚姻问题去进行人口生产。如果超过这个年纪,就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配给制了。政府组织一个隆重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社区里所有的大龄男女青年都来聚会,大家可以自己挑选,谁和谁合适,就挑一个地方去人口再生产好了,政府可以开口子,不必考虑什么媒妁之言。如果实在没有被人挑中,那就由政府乱点鸳鸯谱,指定男人甲与女人乙一起完成人口再生产的指标。这是历来解释这篇诗所依据的文化背景。闻一多更是发挥想像力,以为古代的“大龄男女青年联谊会”一定很生动活泼,有着很多有趣的游戏。既然卫国的青年是“投我以木瓜”来定情,郑国的青年是“赠之以芍药”,那么这篇诗所反映的自然应该是投掷梅子啊。所以他不同于毛传的训摽为落,他说摽即是抛,摽有梅,是投掷梅子以定情。
第2个回答  2017-07-05
摽有梅
摽有梅⑴,其实七兮⑵!求我庶士⑶,迨其吉兮⑷!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⑸!
摽有梅,顷筐塈之⑹!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⑺![2]
⑴摽(biào):一说坠落,一说掷、抛。有:语助词。
⑵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或七成,即树上未落的梅子还有七成。
⑶庶:众多。士:未婚男子。
⑷迨(dài):及,趁。吉:好日子。
⑸今:现 在。
⑹顷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塈( jì或qì):一说取,一说给。
⑺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3]
梅子落地纷纷,树上还留七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请不要耽误良辰。
梅子落地纷纷,枝头只剩三成。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到今儿切莫再等。
梅子纷纷落地,收拾要用簸箕。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快开口莫再迟疑。[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