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某种学说的阶级属性

比如说新三民主义为何仍是资本主义属性的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问题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却是一个并没有真正解决、而且仍然在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其中的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已近20年,但还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这和经济学上长期的思想禁锢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而不能从世界经济学的思想宝库中广泛吸取营养。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们长期所持有的关于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的观点有着很直接的关系。一些学者把西方经济学简单地视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并从所认定的阶级属性上贬低甚至否定其学术价值。本文将就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的问题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能否从学说提出者的政治倾向判断其阶级

所谓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强调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为某个阶级的利益服务。于是有所谓: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等等术语的产生。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首先要讨论的是,这是一个理论学说提出者的主观政治倾向的问题,还是一个可以客观判断的问题。如果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仅仅强调的是理论学说提出者的主观政治倾向而不具有客观的可判断性.则问题本身不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这就好像没有人会特别关注一位物理学家提出的某个物理学理论是为了造福人类还是为了某个阶级、利益集团服务,或为自己谋私利。人们只关心理论本身的真伪。

如果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学说的阶级性只是反映了提出者的个人主观政治倾向,则我们也很难判断一个理论学说的阶级性,因为具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个人可能提出相似或相同的经济学理论学说,这样使得从提出者的个人主观政治倾向决定的理论学说的阶级性不具有唯一性。比如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学者,想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现在我提出一个经济学理论。从主观政治倾向来看,这一理论应是无产阶级的。但与此同时,一个美国教授,通常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一个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理论。你说这个理论归哪个主义或哪个阶级好呢?假如这个理论是我们合作提出来的呢?因此,根据提出者的主观政治倾向来判断一个经济理论学说的阶级性不具备唯一性,从而难以确定。

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能否客观判断

经济学理论学说的阶级性具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吗?也就是说,是否存在一套标准、方法和程序可用于判断经济学理论学说的阶级性?

就像一位物理学家主观上想要为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就必须首先告知物理世界的真实现律一样,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学家无论主观上想为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首先必须力图将自己发现的经济世界的真实规律(不一定是真实的)告知这个阶级或利益集团,从而可使这一阶级或利益集团能够依此谋求自己的利益。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甚至有害无益。

比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一个经济学家无论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都必须弄清增加工资对工人阶级利益、对资本家的利益以及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诸如对就业的影响,对生产消费平衡的影响等。如果一位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增加工资会导致失业的增加,这位经济学家即便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主观上希望工人的工资得到增加也必须把发现的事实告诉工人阶级。这样,工人(可能是工会)在平衡了增加工资和失业的利弊得失后找到一个能获得最大利益的平衡点来决定对工资增加的诉求。否则有可能出现在美国底特律发生过的,部分因工资不断提高而导致美国的汽车工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国际竞争力、最后导致汽车业工人大量失业的情况。当然一个站在资本家立场上的经济学家为劝说工人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也可能告诉工人阶级同样的命题,增加工资将导致失业率上升。因此,从工资增加格导致失业李上升这个命题本身来看无法客观地判断其阶级性,尽管这是一个和阶级利益非常相关的命题。而现代经济学所研究的更多的问题相当远离对阶级利益的关注,既难以从客观上判断这类理论学说的阶级性,也很难对提出者的主观利益倾向作有根据的推断。有人认为,经济学家提什么经济学的问题就已表现出其阶级性。根据以上讨论,恐值得商榷。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个现象:虽然经济学研究的很多问题和经济利益有关,但经济学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命题是实证的.即关于事实的陈述或逻辑关系。因此,对于一个关于事实的命题我们无法从命题本身客观地判断其阶级性或利益倾向。这一思想可以表述为:实证的(positive)经济学命题本身没有可以客观判断的阶级性或利益倾向,而只能评判其真伪。讨论一个实证的理论学说的阶级性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难以操作的。

这里要顺便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实证”的用法有些混乱或不正确,把实证研究混同为计量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这样使得“实证”这个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频率并不高的词汇在中文文献中以高频率出现,以至于难以翻译成英文,因为如果把“实证”直译为positive很可能曲解原中文“计量”的原意。此外,从英文来理解也有画蛇添足之感,因为经济学的英文文献绝大部分是在实证的范畴内。实证经济学是关于事实的、可证伪的但不涉及价值判断。它可以是和计量研究相关的,也可能是不相关的。

如果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学说的提出者是有意识地为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而不顾事实提出诸如辩护的理论,这种理论应该是不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谈论一个不真实的理论的阶级性或利益倾向或辩护倾向是可以的。当然,并非总是有意义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不真实的理论学说都一定是由于提出者的利益倾向引起的,理论发现的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且是经常的,但不一定是因为是为某一阶级利益进行辩护而故意歪曲事实的结果。、规范经济学的阶级性问题。

当然,也不是说一切经济学的思想都不具有阶级性。在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的范畴内的某些思想可就是有阶级性或利益集团的倾向性。规范经济学研究的是应该采取的行动,受价值判断的支配,但不涉及证伪问题。一些经济学家站在某个阶级的立场上或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而提出某项有利于这一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政策主张。这种政策主张可以认为是有阶级性的。但即便如此,要客观地评判一项政策主张的阶级性或利益倾向性仍然是相当复杂的。有几种情形导致了这种复杂性:

1、由于受经济学知识和时代的局限性,很多政策主张的动机和结果不相一致,甚至大相径庭。也就是说,主观上是想为某个或某些阶级谋利益,但实际上是伤害了他们的利益。这一点中国经济学家应是体会很深的G比如提出或拥护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村实行集体化主观上是为农民谋利益,但结果却是害了农民。这样,从动机来判断,这些经济学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但从结果来判断,结论则恰恰相反。海外就有舆论认为,当时在农村实行集体化主观上就是为了剥夺农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可能没有注意到政府以及经济学家主客观上可能存在的不一致性。

2、也存在着相反的情形:主观上是站在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的对立面而提出某些政策主张,但结果却是帮助成全了这一阶级或利益集团。比如,在中国对个体工商经济长期持一种歧视的态度,表现为在政策上对其实行种种限制。持这种态度或推行这种政策的经济学家可能是试图维护公有经济的利益。但改革开放后,个体工商户被迫被推向市场,结果是他们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强者,而受保护的国有经济愈发显得难以适应,结果处于弱势。

3、提倡的经济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是一个阶级,但更深层关注的是另一个阶级。比如说,一些经济学家认识到社会财富分配的过分不均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资产阶级也同样是不利的。由此提出增加低收入大众福利的政策主张。从主张本身来看应判断为这位经济学家是站在低收入大众的立场上,然而事实上他更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4、关注的是全社会利益而不特别定位自己是为某个特定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也可称之为泛阶级立场。持这种利益观的经济学家可能出于这样的原因:(1)对答阶级的利益给予同等的关注,不定位自己为某个阶级服务,也不对任何阶级持歧视的态度。(2)认识到不同阶级所起的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的作用,而这种不同的经济社会作用是互补的,只有每个阶级都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而且每个阶级的利益都得到应有的肯定和保护,社会经济才能协调发展。比如,当注意到资产阶级的私有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这些经济学家可能会呼吁对资产阶级产权的充分保护。也许,这时这些经济学家可暂时划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但当发现工人阶级的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害时,他们又可能主张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这时这些经济学家就可划为工人阶级的经济学家。其实,这些经济学家不属于任何一个阶级。他们代表全社会的利益。相信今天中国、可能包括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属于这一类,当然,也许他们其中大部分人未必能明确和自觉地做如此定位。

5、当然,也有一类经济学家提出一些政策主张从主观到客观都在为特定的阶级或利益集团谋利益,动机和效果相一致。这类经济学家可以归为某一阶级或利益集团的经济学家;他们所提出的经济政策是有阶级性或利益集团的倾向性。

然而,困难在于我们事实上难以对经济学家做上述归类从而判断他们的政策主张的阶级性。这种困难有时可能导致对经济学家的阶级立场或利益倾向的不正确的判断。比如,过去我们批评一些经济学家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其实不尽然。这些经济学家可能主观上是想为无产阶级谋福利,但被别人误判是为资产阶级谋利益。在今天也有类似的情形发生,如有人对今天的经济学家做各种阶级分类,诸如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等。以笔者判断,这种分类未必是客观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参与了俄罗斯改革方案的制定,提出休克疗法。后来一段时间被普遍认为是不好的方案。结果在俄罗斯有人开始怀疑西方提出休克疗法的经济学家是对俄罗斯别有用心。以笔者判断,这些俄罗斯人可能有些不必要地多心了。

四、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之辩

这里,笔者再就和经济学阶级性相关的关于西方经济学的辩护性提一些看法c马克思用“庸俗经济学”来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立场和出发点。按照马克思的看法,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重要的成就在于追溯生产中剩余价值的根源,认清劳动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地位,肯定了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相反,庸俗经济学接受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地租、利润、工资等来源的理论。认为土地是地租的源泉,资本是利润的源泉,劳动是工资的源泉。这就是著名的萨伊的“三位一体”的生产三要素论。这一理论的来源最初可追溯到斯密的生产费用论,如所谓“斯密教条”。这一思想被认为是斯密价值论中的庸俗成分。马克思认为,为了适应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的需要,资产阶级经济学担负起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任务。庸俗经济学可分为近代和当代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19世纪中叶穆勒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第二阶段以凯恩斯的理论为代表。按照这种对庸俗经济学范围的理解,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上可归为庸俗经济学的范畴。

笔者认为,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比较而言,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对价值决定解释的层次上有所不同。斯密把商品的价值解释为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是对价值构成的直接描述,这个描述本身并无明显过错。今天GDP的统计中的收入法也是采用这一思想。至少这种对价值的理解有着实践上的意义。有人曾提出根据劳动价值论来统计GDP,但这样至少会把简单的问题不必要地弄得复杂化,恐怕也难以操作,更不用说和国际接轨从而进行国际比较。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试图从更深的层次上解释价值的决定,强调利润和地租是由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但不管对价值的构成做如何的解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生产要素必然要以一定的方式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而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构成所生产出产品价值、或均衡价格的一部分。通过把价值或价格按生产要素的成本进行分类也有助于我们解释和预见价值或价格的变化,比如通过解释和预见土地价格或地租的变化可帮助我们解释和预见相关的商品价值或价格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难说客观地陈述价值的构成就是庸俗的。否则,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是庸俗的。在西方,不仅土生土长的经济学家每天在为资本主义经济治病、开药方,还有不少从社会主义阵营中来的人、如来学习和研究的也在做同样的事。但并不是每个人包括西方经济学家都相信资本主义会万古长存(如熊比特就显然不是),也不是每个人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拥护者。只是没有必要在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的时候,或还未寿终正寝的时候人为地致它于死地。这既不现实,既便现实也是一种浪费。虽然人都是要死的,但不能说医生是多余的。人还有治的价值,医生就要给他治病。人只有顺应历史才是明智的。因此,在西方并不是每个学说都是为辩护而产生出来的,也未必每个学说都有辩护性质。当然,这里笔者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否定在西方存在的经济学上的辩护现象,而是不同意把所有西方经济学家都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者。

当然,我们并非一定反对在实证经济学的范畴内讨论经济学的阶级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历史传记利时代背景来讨论或推断经济学家的利益倾向,从而由此获得对历史上的理论学说更深刻的理解。但总的来说,这些是经济学说史家们的工作。上文已论述,从理论本身来看是难以分析和推断的。

通过以上讨论,在我们吸收世界经济学研究成果时,我们应更多地从这些理论学说的真伪本身来决定我们的态度,而不应太多地受经济学家的政治态度的影响。我们如果固执地将今天西方主流经济学一概视为辩护和庸俗、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辩护的学说,最终受困的只能是我们自己。我们应以真正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包容宽广的胸怀,兼收并蓄全世界一切有价值的经济学的理论学说为我所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24
  从学说提出者的政治倾向判断其阶级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强调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为某个阶级的利益服务。于是有所谓: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等等术语的产生。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首先要讨论的是,这是一个理论学说提出者的主观政治倾向的问题,还是一个可以客观判断的问题。如果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仅仅强调的是理论学说提出者的主观政治倾向而不具有客观的可判断性.则问题本身不值得我们去重视和研究,这就好像没有人会特别关注一位物理学家提出的某个物理学理论是为了造福人类还是为了某个阶级、利益集团服务,或为自己谋私利。人们只关心理论本身的真伪。
  如果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学说的阶级性只是反映了提出者的个人主观政治倾向,则我们也很难判断一个理论学说的阶级性,因为具有不同政治倾向的个人可能提出相似或相同的经济学理论学说,这样使得从提出者的个人主观政治倾向决定的理论学说的阶级性不具有唯一性。比如说,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学者,想为无产阶级谋利益。现在我提出一个经济学理论。从主观政治倾向来看,这一理论应是无产阶级的。但与此同时,一个美国教授,通常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提出了一个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理论。你说这个理论归哪个主义或哪个阶级好呢?假如这个理论是我们合作提出来的呢?因此,根据提出者的主观政治倾向来判断一个经济理论学说的阶级性不具备唯一性,从而难以确定。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能否客观判断
  经济学理论学说的阶级性具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吗?也就是说,是否存在一套标准、方法和程序可用于判断经济学理论学说的阶级性?
  就像一位物理学家主观上想要为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就必须首先告知物理世界的真实现律一样,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学家无论主观上想为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首先必须力图将自己发现的经济世界的真实规律(不一定是真实的)告知这个阶级或利益集团,从而可使这一阶级或利益集团能够依此谋求自己的利益。否则,可能会事与愿违,甚至有害无益。
  比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一个经济学家无论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都必须弄清增加工资对工人阶级利益、对资本家的利益以及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诸如对就业的影响,对生产消费平衡的影响等。如果一位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增加工资会导致失业的增加,这位经济学家即便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主观上希望工人的工资得到增加也必须把发现的事实告诉工人阶级。这样,工人(可能是工会)在平衡了增加工资和失业的利弊得失后找到一个能获得最大利益的平衡点来决定对工资增加的诉求。否则有可能出现在美国底特律发生过的,部分因工资不断提高而导致美国的汽车工业在一段时间内失去国际竞争力、最后导致汽车业工人大量失业的情况。当然一个站在资本家立场上的经济学家为劝说工人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也可能告诉工人阶级同样的命题,增加工资将导致失业率上升。因此,从工资增加格导致失业李上升这个命题本身来看无法客观地判断其阶级性,尽管这是一个和阶级利益非常相关的命题。而现代经济学所研究的更多的问题相当远离对阶级利益的关注,既难以从客观上判断这类理论学说的阶级性,也很难对提出者的主观利益倾向作有根据的推断。有人认为,经济学家提什么经济学的问题就已表现出其阶级性。根据以上讨论,恐值得商榷。
  这也可以帮助解释一个现象:虽然经济学研究的很多问题和经济利益有关,但经济学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命题是实证的.即关于事实的陈述或逻辑关系。因此,对于一个关于事实的命题我们无法从命题本身客观地判断其阶级性或利益倾向。这一思想可以表述为:实证的(positive)经济学命题本身没有可以客观判断的阶级性或利益倾向,而只能评判其真伪。讨论一个实证的理论学说的阶级性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难以操作的。
  这里要顺便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实证”的用法有些混乱或不正确,把实证研究混同为计量研究(empirical
research)。这样使得“实证”这个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频率并不高的词汇在中文文献中以高频率出现,以至于难以翻译成英文,因为如果把“实证”直译为positive很可能曲解原中文“计量”的原意。此外,从英文来理解也有画蛇添足之感,因为经济学的英文文献绝大部分是在实证的范畴内。实证经济学是关于事实的、可证伪的但不涉及价值判断。它可以是和计量研究相关的,也可能是不相关的。
  如果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学说的提出者是有意识地为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服务而不顾事实提出诸如辩护的理论,这种理论应该是不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谈论一个不真实的理论的阶级性或利益倾向或辩护倾向是可以的。当然,并非总是有意义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不真实的理论学说都一定是由于提出者的利益倾向引起的,理论发现的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而且是经常的,但不一定是因为是为某一阶级利益进行辩护而故意歪曲事实的结果。、规范经济学的阶级性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