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道德的阶级性

如题所述

  道德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学说明确提出道德的阶级性。恩格斯论近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时说:

  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今天向我们宣扬的是什么样的道德呢?首先是由过去的 宗教时代传下来的基督教的封建主义道德,……和这些道德并列的,有现代资产阶级的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并列的,又有无产阶级的未来的道德,所以仅仅在欧洲最先进国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就提供了三大类同时并存的各自起着作用的道德论。(5)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三类不同的道德。恩格斯指出了这三类道德的阶级根源: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末我们由此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我们驳斥一切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级的,从此不变的道德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企图,这种企图的借口是,道德的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替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6)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的道德,不同的阶级从自己的阶级地位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不同阶级的道德反映不同阶级的阶级利益。 

  阶级社会中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这是符合实际的科学论断。但是,这里也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值得讨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是否也有共同的道德?人类 道德渊源于阶级尚未出现的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道德对于后来的阶级道德有无影响? 中国封建时代,道德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如何?以下略加分疏。

  恩格斯也曾指出,近代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不同的道德论中有一些共同之处。他说:

  但是在上述三种道德论中还是有一些对所有这三者来说都是共同的东西……这三种道德论代表同一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所以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正因为这样,就必然具有许多共同之处。(7)

  恩格斯举出,在存在着动产的私有制的社会,有一条共同的道德戒律:“切勿偷盗。” 并且指出,在未来“偷盗动机已被消除的社会里”,这一切将不成其为道德戒律。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不同的阶级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关系。但是一切对立都有其相互统一的关系,一切矛盾都有其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道德亦不能例外。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相互统一的关系何在呢?

  不同阶级的道德不同的阶级利益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除了不同阶级利益之外是否也有社会的共同利益呢?应该承认,在阶级社会之中,除了各阶级的不同的阶级利益之外, 也还有一定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个人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8)

  又说:

  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然而这始终是在每一个家庭或部落集团中现有的骨肉联系、语言联系、较大规模的分工联系以及其他利害关系的现实基础上,特别是在我们以后将要证明的各阶级利益的基础上发生的。(9)。

  在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和阶级利益之上,还有共同利益,这共同利益存在于现实之中,而国家正是为了调解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而产生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也说:

  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它刚一产生,对社会来说就是独立的,而且它愈是成为某个阶级的机关,愈是直接地实现这一阶级的统治,它就愈加独立。(10)

  国家是社会所创立的保护共同利益的机关,同时又是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机关。国家的创立是为了对付内部和外部对于共同利益的侵犯。外部的侵犯指外来的侵略;内部的侵犯指一些人违反共同利益的行为。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机关必然也要压制被统治阶级对于统治阶级的反抗。这样,国家就具有双重性。

  社会既然有共同利益,必然也有反映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可以称为共同的道德,即不同阶级共同承认的道德。

  列宁曾经提到“公共生活规则”,他说:

  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既然摆脱了资本主义奴隶制,摆了资本主义剥削所造成的无数残暴、野蛮、荒谬和卑鄙的现象,也就会逐渐习惯于遵守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自动地遵守这些规则,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强制,不需要服从,不需要所谓国家这种实行强制的特殊机构。(11)

  这类“公共生活规则”是数千年来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是共同的道德;但这些“公共生活规则”又是数千年来人们不能自动遵守的,表明这些公共生活规则是阶级社会中难以贯彻实行的。列宁还说过:“产生违反公共生活规则的捣乱行为的社会根源是群众受剥削和群众贫困。”(12)公共生活规则所以不能贯彻实行,在于阶级压迫的存在。公共生活规则在阶级社会中是难以贯彻实行的,但是在人们的意识中存在着这些公共生活规则,却还是事实。

  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虽然未免遭受违反和破坏,但多数群众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遵守的,否则社会秩序就无法维持,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也难以进行了。

  公共生活规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反映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还不限于公共生活规则,更重要的还有对待外来侵略的道德。每一民族,在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除了少数内奸之外,全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同仇敌忄+气,奋起抗战,这是维护民族生存的 最重要的道德。中国古代思想家宣扬的“精忠报国”、“民族气节”,就是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在世界大同尚未实现、民族差别尚未消灭之前,这种爱国主义的道德原则是必须肯定的。

  在历史上,社会公共道德的产生早于阶级道德。人类道德起源于原始共产制社会,当时阶级尚未分化,已经有共同遵守的道德。恩格斯在叙述原始社会的情况时说:

  而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呵!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 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作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手段;……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因为共产制的家庭经济和氏族都知道它们对于老年人、病人和战争残废者所负的义务。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凡与未被腐化的印第安人接触过的白种人,都称赞这种野蛮人的自尊心、公正、刚强和勇敢,这些称赞证明了,这样的社会能够产生怎样的男子,怎样的妇女。(13)

  在原始共产制的社会中,道德是纯朴的,人与人是平等的,都表现了自尊心、公正、刚强和勇敢。随着阶级的分化,原始的氏族制度崩溃了。但这原始社会给人留下了美妙的回忆。儒家的“大同”学说实质上就是对于原始社会的怀想。《礼记·礼运》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型)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运》的作者称此为孔子之言,当是出于依托。《礼运》的作者不可能有阶级观点,但在这里把“大同”与“小康”作了显明的对比,实际上是把原始社会与阶级社会作了明显的对比,讲得深刻而具体。“大同”之世,“天下为公”,其主要道德是“讲信修睦”;“小康”之世,“天下为家”,其主要道德是“刑仁讲让”。大同之世还没有所谓“礼”,小康之世主要是靠礼来维持的。

  西方流行的“处世格言”起于何时,我没有研究。中国流行的“处世格言”,从春秋时期以来,主要是儒家所传诵的。儒家的思想学说实以上古时代以来的历史传统为根据。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的学说基本上是尧舜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教育经验的总结。尧舜时代应是原始社会的末期。疑古派否认尧舜的历史真实性,实际上是没有充足理由的。中国的“处世格言”中所宣扬的“公共生活的规则”,其渊源在于原始社会,但经过了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思想家的加工。

  中国的阶级社会大概始于夏代,经过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最长,应如何考察中国封建时代道德观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呢?

  恩格斯论近代西方社会的道德,举出封建主义的道德、资产阶级的道德以及无产阶级的道德,没有提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道德。中国封建时代,没有资产阶级,更没有近代无产阶级,是否仅仅存在着封建主义的道德呢?从《庄子》外篇所谓“盗亦有道”以及 《史记·游侠列传》所叙述的游侠道德来看,在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中,也还有与封建主义的道德对立的道德。历代起义农民,在发起反抗斗争的时候,也往往提出自己的道德观念。这些道德观念是对抗地主阶级统治的道德,可以笼统地称为劳动人民的道德,亦可简称为人民道德,盗跖和游侠未必从事于劳动,但与劳动者有较多的联系。恩格斯论阶级道德时没有提到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道德,这并不是疏忽,而是有一定理由的。这是因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不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因而不可能提出完整的独立的道德体系。实际上,中国古代与封建主义道德对抗的劳动人民道德确实没有完整的独立的道德体系。这是应该注意的,否则就会违离了历史事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14)

    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尤其显著。在封建时代,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的思想一般接受了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但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等小生产者的思想也有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相对立之处,即这些小生产者大多信奉平均主义。宋代农民起义提出 “均贫富、等贵贱”的政治纲领,在道德观念上宣扬平均主义。但是起义农民一旦取得了政权,就迅速向封建制转化,接受了贵贱等级观念。这也表明,农民等劳动群众不可能长期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

参考资料:http://www.phil.pku.edu.cn/resguide/zhangdn/l014.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规范。
  它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创造的精神产物。目的是使被统治者自愿的放弃自己的利益,心甘情愿的接受统治阶级的奴役。
  因此阶级社会的道德往往是一种最卑鄙的双重标准,对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统治阶级往往把自己的利益等同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被统治者的个人利益无条件的服从虚幻的集体利益(即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必须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的生命。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1-07
道德的阶级性,即阶级社会的各种道德都是为特定的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而都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具有特定的阶级特征。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中的一条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各个阶级在社会的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具有不同的阶级利益,这就使得各不同的阶级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想,使得各种道德体系具有了阶级属性。只有当财产为社会共同占有,财产不再支配劳动者,劳动者不受财产的奴役、财产成为劳动的附属品时,道德才能失去阶级的特点。可以说,关于道德的阶级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重要内容。道德的阶级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理想和道德理论。例如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所维护的是宗法等级道德观念,注重等级的区别;而农民则希望“等贵贱,均贫富”。两个阶级,两种道德观念。第二,在阶级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是思想范畴的东西,道德的阶级特性与思想的阶级特性是一致的。统治阶级为了从精神上奴役被统治阶级,就利用手中掌握的经济与政治的权力,通过宣传、教育、舆论、乃至法律等手段传播本阶级的道德,批判、打击对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有害的、敌对阶级的道德,从而使自己阶级的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占居统治地位。第三,在阶级社会,不同道德之间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一个方面,道德也是阶级斗争的一种手段。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道德要求、道德理想;对于现存的社会,有着截然相反的道德评价。各个阶级的道德,对于本阶级的利益从道德上加以论证、辩护,对于敌对阶级的利益从道德上加以驳斥、否定。这表明,不同道德观念之间的斗争,不同道德原则、道德理想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在道德领域的一种表现,而道德也是用来维护阶级利益的一种手段。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时,首先打出的是人道主义的旗帜,是要争取平等、自由、博爱,这都是以道德为武器,向封建贵族发起进攻。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也要利用道德这个手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