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所至,想象为开———《石壕吏》改写小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上星期四、周五上了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可周末拿上新发的教材,发现又增加了一首《石壕吏》。于是就想着刚上完那两首诗,不如把这一首也讲了吧!因为有那两首诗的学习做铺垫,所以对于这首《石壕吏》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用了一节半课讲完了这首诗,剩下半节课,我把学生周末的小练笔作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进行了细致讲评,先是表扬了一些写的还不错的孩子,其次列出了这次小练笔的优缺点,然后让孩子们对照自己的小练笔查找老师指出的缺点或是缺憾,并说说该如何进行弥补和修改!这样讲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改写并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一遍这两首诗,而是就诗中的内容发挥自己想象,增添一些细节刻画,并把它写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一定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思考,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小故事!

通过我的讲解和学生对自己小故事的再次修改,孩子们的想象力似乎一下子被打开了,融入小故事中的内容更多了,语言瞬间也变得丰富起来了!于是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说说如何来改写《石壕吏》的小故事,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孩子们脑洞大开,有的说可从“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来写起,加入当时时代背景,进行社会环境描写;有的说可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进行细致描写,对“差吏”和“老妇”加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来突显人物特点及形象;有的说可以对老翁与老妇之间的对话进行改写,为老翁“逾墙走”找出理由;还有的说对结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进行改写,把当时老妇被抓走的惨状展现出来;还可以对结尾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进行改写,突显诗人杜甫当时的复杂心理及老翁一家的悲惨境地!最后,我说到“光说不练假把式”,下去把你们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期待你们的大作!孩子们欣然接受任务,似乎每个人都有好多内容要写,就要动笔写起来啦!

经过我这样的一次指导,没想到这次的改写小故事比上次的改写进步了很多,连我都被其故事深深的吸引了!

在现实生活中,无风不起浪;但在高明的画家笔下,并不写风,只写波翻浪涌,而风自见。杜甫在这里正用了这种手法。他在用两句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写出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及其因果关系之后,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的情状也不难想见。“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面对如此凶暴的县吏,不可能主动地同他们谈家常。老妇的每一句回答,自然都针对着县吏的逼问,因而逼问的内容,都从回答中暗示出来。

在艺术表现上,这篇诗有许多特点值得注意,但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一百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当然和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

“诗要字字作,也要字字读。”对于字字作出的好诗,必须字字玩味。囫囵吞枣,是谈不到艺术欣赏的。作诗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读诗亦然。诗歌虽有形象性,但并不象电影之类的视觉艺术那样具有形象的可见性,因而在读诗的时候,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知识,想象出作者所描写的那幅生活图画。诗的形象,有它的确定性,按照诗的形象所确定的范围去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般地说,是会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的。(整理于2020年3月19日)

后记:后记:生活仍在眼前,梦想仍在远方,而路,仍在脚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