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临死前告诉子孙“勿近白虎”,胡雪岩为何这样说呢?

如题所述

白虎应该就是白银,或者指官场,反正这两个都是胡雪岩叫后代要远离的东西。

胡雪岩为什么有这么痛的领悟呢?

以前写过一篇,发上来请大家阅读。

1883年的夏天,胡雪岩嗅到了空气的一丝不安。

此时,在他的仓库里,还躺着数百万担的生丝,这原本是他精心策划的一场大戏,曾几何,他已经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而此刻,那些散发白色光泽的生丝如同巨石一样压在他的心头。

两年前的胡雪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胡雪岩被授予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成为最为耀目的商人。

胡雪岩准备趁风起势,他给左宗棠写信,表示愿意动用一千万两,独力建设长江沿岸电报。如果成功,胡雪岩将成为电报大王,并改变他低买高出的商业模式,而建议起新商业管道,坐收其利。

可是,主管电报这等洋务的不是左宗棠,而是李鸿章。而左李政见不同早已经不是秘密。

对于不是自己管辖范围的事,左宗堂不敢轻易拍板,也不敢力争。

结果被李鸿章后来居上,将搭建电报的机会送到了自己的部下的手中。

对胡雪岩而言,这只是失去了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失败是他大崩盘的前奏。

电报投资生利之后,他把目光投到了生丝。

中国是生丝的生产大户,但因为并不掌握加工以及贸易市场,所以生丝的价格控制在英国各国商人的手中。

这使得英美在中国开的缫丝厂越多,对中国采购的丝量越大,生丝的价格反而下跌,从1869的每担517两,跌到1883年的200两,足足跌去了了一半多,这使得江浙一带的丝农,劳作更为辛苦,但所得反而更少。

胡雪岩意识到这其中的不合理,分析这是因为华商各自为战,无法形成价格同盟,所以定价权反被洋人控制。

胡雪岩决定放手一博,利用自己积累的千万财力,将生丝价格夺到手中。

机会出现了,1880年, 欧洲遭受旱灾,生丝收成减产。中国生丝份额顿时成为主力。胡雪岩抓住机会,在江浙四处采购,广发定金,见丝就收。

两年后,他囤积近两万包生丝,占所有市场的四成货源。

胡雪岩又利用商场影响力,跟丝业同行组成价格同盟,抵制低价出售。

胡雪岩第一仗告捷,洋人错失了采购机会,生产出现缺口,价格随之抬高,到了1882年的9月,上海生丝价格达到17先令4便士,而同时期,伦敦交易所的价格仅为16先令3便士。

这时期,国际买家纷纷找到胡雪岩,其中包括日商,表示愿意高价收购胡雪岩手中的生丝,如果按当时的价格脱手,胡雪岩将净赚一千万两的白银。

胡雪岩拒绝了,因为他要的不仅仅是利润,还有生丝的定价权。

而情况在悄然发生变化,就在这一年,欧洲生丝丰收,原本指望中国丛丝开工的英美厂商可以转向欧洲采购。

生丝的价格应声而落,赚取高额的利润以及夺得生丝定价权已经变得不现实,但胡雪岩还是可以将生丝转手出售,并不致于受到太大的冲击。

况且,胡雪岩产业广泛,生丝虽然投入重注,但绝不至于被拖垮。

“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这就是做生意。”胡雪岩自有其独到的经营秘诀。

早年经商,胡雪岩得到一个消息,小刀会要在上海起事。如此一来,上海必定交通断绝,丝路贸易亦将中止,生丝价格必定上涨。对胡雪岩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商机。

要在这上面狠赚一笔,自然首先要控制市场,垄断价格。但当时的胡雪岩本钱不够,只有价值十万两的生丝存在上海裕记丝栈。而且他向上海"三大"钱庄借贷的10万两银子也要到期。按规定不能再续借。

胡雪岩灵机一动,先是把生丝栈单给"三大"钱庄看,表示借款可以如期偿还,但要等这批生丝脱手,请把那笔贷款再转一期。

有栈单为证,货物又摆在丝栈里,"三大"钱庄放心转了一期,胡雪岩有了十万寸头。

接着胡雪岩又以生丝为抵押,向洋行贷十万两。

于是,胡雪岩又多了十万两银子。就这样,他以十万两的银子做出了几十万两的生意。

可现在,八个坛子七个盖,偏偏有人要盯死那个没盖的坛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9
因为胡雪岩想让子孙平安。白虎的意思是白银,胡雪岩非常有钱,但是下场凄惨,他不想后代子孙和他一样。
第2个回答  2020-10-09
胡雪岩则告诉子孙勿近“白虎”。“白虎”有人认为是是指白花花的银子,也有人认为凶险的官场。后来,胡雪岩的子孙后代确实没有从商的……
第3个回答  2020-10-07
因为他不想子孙们被金钱蒙蔽双眼,他已经感觉到了金钱祸害人的力量,所以会这么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