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不合时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苏轼一行作吏,百不自在,眼前所见,十九是浮沉利禄的无知下士,沐猴而冠,俨然作态,心里塞满了无比的厌憎。
  老者章传道劝他,稍稍自己贬抑一点,才能适应这个现实,苏轼昂然道:“如尔自贬,终不谐俗,故不为也!”

  既不能自贬以和光同尘,做这“违志”的工作(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作为杭州地方官·员却要执·行),更是精神折磨,痛苦万分。
  苏轼就念兹在兹地希望挣脱现在这个官职,认为即使回家去种田,也比现在好。物质生活好坏,苏轼本不在乎,至少可以保持身心的自由与快乐。

  《后汉书》说,马援征伐交趾国时,行军中上雾下潦,毒气熏蒸,天上的飞鸢,都跕跕堕水而死。身在这样的绝境中,使他想起堂弟马少游,从前曾经劝他为人何必胸怀大志,徒然自苦。马少游道:“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致求盈余,但自苦耳。”
  借古喻今,探弟弟的心意。苏轼的《山村五绝》

  苏氏兄弟,虽然那么友好,但两人天赋气质,全不相同。苏辙才气不如老兄,但没有他那种任性的毛病,也没有他那种浪漫的想头,为人处世,非常踏实,苏辙《栾城集》中《次韵子瞻山村五绝》之一说:

  被老弟浇了一头冷水,36岁的苏轼陷入进退无据的悲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