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如题所述

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2、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直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文读书,以开其智觉。”从此可以看出,他所阐述的“教以人伦”的目的,仍是以儒家道德教育为中心,但同时也包含了陶冶儿童的意志品质,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发展儿童的知识智能,希望儿童身心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诗、书、礼、乐便成为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课目。他指出:“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严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通其志也。”从此可以看出,王守仁认为,“诱之歌诗”,不但能够激发儿童的意志,而且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还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烦恼;“习礼”,不仅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仪表,而且还能通过行礼中的“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动作,活动了“血脉”,强固了“筋骸”,无疑便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读书”,不但能使儿童增长知识,开发智能,而且还能培养儿童道德观念和理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
  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心即理”。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是伦理道德观念。他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又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作为“知孝”、“知弟”、“知恻隐”、“知是非”等伦理道德观念的“良知”,王守仁认为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首先,它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即所谓“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再次,它不会泯灭,“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也不会消失,“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
  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他说得很明确,“良知”“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是为了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他指出:“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无论是“学以去其昏蔽”,还是“明其心”,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他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尽管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心学”基础上的,但其中也包含着某些积极的内容。他认为“良知”人人都有,因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圣愚的区别仅在于能不能“致良知”,“圣人能致其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由于“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总要受到物欲的引诱,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教育是为了去除物欲对“良知”的昏蔽,因此它“不假外求”,而重在“内求”,即强调入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觉“胜私复理”,“去恶为善”。王守仁教育作用思想中所包含的这些合理因素,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三、论道德教育
  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王守仁提出下列四个基本主张。
  (一)静处体悟
  这是王守仁早年提倡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任务是“去蔽明心”,即去除物欲的昏蔽,发明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因而,道德修养无须“外求”,而只要做静处体悟的功夫。他在《与辰中诸生书》中写道:“前在寺中所云静坐者;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孥,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虽然王守仁在这里表白他所说的静坐与佛教的“坐禅入定”并不是一回事,然而,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就是叫人静坐澄心,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对陆九渊“自存本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的修养功夫,也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事上磨炼
  这是王守仁晚年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因此,他改而提倡道德修养必须在“事上磨炼”。很显然,王守仁晚年重视“在事上磨炼”,是他“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修养方法上的反映。
  (三)省察克治
  王守仁主张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检察,自觉克制各种私欲。很清楚,这是对儒家传统的“内省”、“克己”修养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其中所包含的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合理因素,是可以批判地吸取的。
  (四)贵于改过
  王守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一些违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错,即是大贤人,也难以避免。因此,在道德修养中,不贵无过,而贵改过。这种“贵于改过”的主张,体现了王守仁在道德教育中的求实精神和向前看的态度,是可取的。
  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虽然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张,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四、论儿童教育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3.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
  4.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中,即所谓“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因此,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同样,如果不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把大量的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坏一样,对儿童毫无益处。
  同时,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学“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会因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即所谓“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15、16世纪就已提出这一思想,确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http://www.cnrr.cn/cnrrwh/shownews.asp?newsid=1141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