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产生哪些影响

如题所述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朝中叶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时的儿童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的改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仍对现代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能够产生一定的启示.
一、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科举至上,学校重知识记诵,轻全面发展的情形下提出和实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他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内容:
(一)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他除了重视开设传统的“读书”课程来发展儿童的智能外,还倡议开设“歌诗”、“习礼”和“考德”等内容[1].他强调“诱之歌诗”是让儿童在美妙动听的音律中学到知识,还能起到调节儿童情感的作用,对儿童审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之习礼”不但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培养了德育,同时还有礼仪动作的练习,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考德”就是在每日清晨检查儿童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是否礼貌得体.这些课程的开展说明教育不能只注重儿童的智育发展,还要注重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儿童全面发展.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依据儿童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分散、转移,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对新鲜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是一味的读书学习对幼儿来说简直是太枯燥乏味;儿童同时又是好动的这是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断变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协调.早在数百年前的王守仁在当时的教学内容的开展上就非常注重依据儿童的特点.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是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王守仁从他的“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育必须引起儿童的兴趣,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情趣、鼓舞儿童情趣,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2]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又切,孩子过早的背负了重任,假期被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所占据,孩子对所学的东西未必真正的感兴趣,往往这些兴趣班的学习参杂着父母的意愿,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玩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注重培养他们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些往往比获取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三)注重儿童个体差异
人的个性千差万别,所以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引导.“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 在儿童教育中,王守仁非常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他认为资质不同,教学要因人而异.[3]一个好的老师应懂得观察,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征,根据儿童的资质、才能、智力发展水平等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领悟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在美术方面领悟性比较好,有的孩子可能对数学接受的比较快,要根据热同在某方面的不同理解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普遍教育中又有个别教育,根据其不同的能力提高或降低要求,这样能使教育目标更好的实现.
二、王守仁的教育内容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王守仁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提到“大抵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4]”他认为儿童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在教育他们时要从他们的兴趣出发,不能将其天性禁锢与扼杀,就像草木刚刚发芽,应该顺应它们的发展,摧残他们就会适得其反.所以他根据儿童的性情和发展特点提出了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来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一)“歌诗”
他认为“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滞于音节.”,以唱歌吟诗的方式来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志向,而且还能消除他们的顽皮,使其多余的精力有发泄的机会.还可消除儿童内心的忧闷,使他们开朗活泼,并能适度表达情感.王守仁创造的“歌诗”,是一种有严格要求的教育活动.“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这里从仪容到精神都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审其节调”,一方面要“心气和平”,在不急躁、不放荡、不胆怯中认真学习歌诗,领会其内容,依照其韵律,体会其感情,“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歌诗有旋律和节奏,儿童喜欢学,愿意参与,还能有美的享受[5].
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论语》中将这种思想升华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乐”的完成,成为了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这个时候受教者不仅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在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更是达到了外在的与内在的两方面修养的锻炼,从而形成了完美的人格.王守仁精通儒家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给王守仁开展教学内容的启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