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的《咏柳》的写作背景和白居易的《杨柳枝词》的写作背景

曾巩的《咏柳》的写作背景和白居易的《杨柳枝词》的写作背景急需,谢

曾巩《咏柳》: 诗中前两句的“乱条”和动词“倚”“狂”都透露出作者对柳的反感。后两句中,柳树将飞絮遮盖了天地,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清寒的霜露。作者讽刺了柳以及和柳一样倚仗权贵、得志猖狂的人。而与之同时出现的相关意象——“东风”“日月”“清霜”也应予以重视。此处“东风”是柳所依仗的权贵的化身。 “清霜”是遏制柳的正义公理的象征。至于“日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来代表君主、代表圣明。因此在分析托物言志类诗歌时,要在关注中心意象的同时注意相关意象群。正是在这个特定语境之中,在与群体意象的相互关联之中,作者才能在中心意象上灌注其所要寄托的情感。如“柳”,我们通常将之视为美好的化身,但根据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其意象的深层含义也不同。只有建立在整体感知、把握意象间关联的基础上,诗歌鉴赏才能做到深入透彻。 白居易《杨柳枝词》: 此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发抒感慨,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绝。 诗中写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亦即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此句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软。句中叠用两个“于”字,接连比况,更加突出了“软”和“嫩”,而且使节奏轻快流动,与诗中欣喜赞美之情非常协调。这两句把垂柳之生机横溢,秀色照人,轻盈袅娜,写得极生动。《唐宋诗醇》称此诗“风致翩翩”,确是中肯之论。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笔锋一转,写的却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也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此诗所写,亦当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 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